[大事记的整理有赖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诸多同仁的辛劳,最终由王广振和曹晋彰编定。错漏难免,欢迎补充、指正。]
名家点评
王育济先生在《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00年卷)》中对中国文化产业概念的生成有过精彩论述,与大事记相互参照更可深化对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解:
关于“文化产业”概念的生成,学术界往往简单地归源于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概念。其实,“文化产业”概念的生成非常“中国化”。
文革时期,蔑视知识、文化、教育、科技的言论甚嚣尘上,其最极端者即“知识越多越反动”,理论界在文革结束之初便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拨乱反正。从知识分子的价值推衍到知识产品/精神产品的价值,又从知识产品的价值推衍到知识生产部门地位,使得第三产业概念在年前后即得到,这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生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随着对“第三产业”的讨论,学术界认为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同于与物质产品,应当从一般服务门类中分离出来。年钱学森先生率先提出了第四产业,把“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创造精神财富的行业独立出来。与此同时,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关于在“较发达的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向文化产业化进军的观点也被专门译介到国内。
此后几年,文化产业也开始见诸报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严整的学术概念首次出现,应是在李军的《试论文化艺术的商品性质及其调节机制》《求索》年第6期一文。稍后,李建中发表《论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人文杂志》年第3期,这应是第一篇以“文化产业”为标题的论文,此文还对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为后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模式的开端。
可以肯定地说,年前,国外关于“文化工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等等概念并没有为中国学术界所,这些概念的译介和流行都是后来的事情。因此,“文化产业”概念并不是“文化工业”的简单转译,其生成与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对精神劳动、知识产品、第三产业等的认知转变直接相关。
精彩回眸
中国顶级域名.CN完成注册,服务器暂放德国。严厉打击盗墓犯罪!
北京亚运会举办。新中国首部著作权法通过。文化部下发通知加强管理卡拉OK
“扫黄打非”掀起新高潮。中国首设文化市场管理局。《城市规划法》颁布
《红高粱》首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继续查缴淫秽和非法出版物……
《红楼梦》开播。中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申遗”热潮自今年始……
崔健《一无所有》首唱,中国摇滚诞生。中国卫视时代即将来临
国务院转发《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首将文化艺术列入国民生产统计
新中国第一家营业性舞厅在上海展览馆开办。《南方周末》创刊
第一届央视春晚,开创打开新年的新方式。武大首开图书专业、厦大首开广告专业
《文物保护法》通过。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公布新中国第一例征婚广告:曾被错划为右派,月薪43元5角。《读者文摘》创刊中国大陆播放的第一部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半月谈》创刊中国大陆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参桂补酒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SEM(竞价)专员治疗白斑医院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