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保证每一篇都是满满的精品干货!强烈推荐地理考生
②解决交通环境污染: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考点六: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2、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①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城市化;
②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私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③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④云南德宏模式: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
⑤东北模式: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考点七: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
景观
美国
城市
市中心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离开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美国发展历史短,虽然早期移民大量来自欧洲,但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色
欧洲
城市
市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合的事务所等许多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部分建在城市中心以外的地区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历史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杭州
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带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
受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
北京
皇宫建筑群雄踞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沿城市中心轴线排列
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华盛顿
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体现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
考点八:武汉、上海的城市区位分析
一、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1、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2、自然因素: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3、社会经济因素:
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
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
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二、上海市的发展
1、优越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条件:便利的交通;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素质的劳动力;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丰富的农副产品;雄厚的技术力量。
2、城市化问题:
①道路狭窄,交通堵塞;
②居住拥挤;
③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④用地紧张。
3、城市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4、浦东新区的发展:
(1)作用:解决上海市面临的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区位条件:
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
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
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
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
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3)城市规划:
①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
②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
③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
④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4)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的差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分区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城市功能活动: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居住休闲、文化教育、行政管理。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及其它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等。
要点总结
1.从时间变化看城市发展速度
(1).不同阶段的城市化类型的判断(以发达国家为例);
(2).城市化进程判断的两个易误点;
2.从空间变化看城市发展规模;
3.城市化趋势图的阅读;
4.城市化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关键点:
聚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看城市发展
[集训高考]
(·天津高考)读W市主城区年与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回答1~2题。
1.年与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2.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
A.工业污染扩散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全国卷Ⅰ·节选)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题。
3.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双选)
4.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
A.~年增多
B.~年减少
C.~年增多
D.~年减少
5.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6.(·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
材料二 图1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图,图2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化示意图。
(1)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当地资源条件,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3)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协同应对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4)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及对外开放的作用。
[集训高考]参考答案
1.B 2.D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年与年相比,城区的西北部居住用地占比增加明显,B对。读图可知,乙河以西、甲河以南的工业用地占比基本没变,A错。读图可知,乙河以东地区中,南部工业用地增加最明显,说明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南部,C错。读图可知,乙河以东地区中,居住用地占比普遍增加,沿河地区并不集中,D错。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城市南部工业比重较大的区域扩展较快,工业向偏南区域集聚,相反,居住功能区域则向中、北部集聚,工业区与居住区向相反方向扩展,增加了人们去工厂上下班的距离,交通压力增大,需要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D正确。工业污染扩散,不仅要加强河流水质监测,而且还要加强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的监测,A错误。新建工厂较多,就业岗位增加,B错误。中心城区土地价格高,建设住宅的成本高,房价偏高,使居民生活压力过大,C错误。
3.D
解析:由材料可知,同一街道,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说明隔离带景观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该街道两侧行政管辖不同,人们对隔离带的维护不同。同一街道用地类型、景观规划、居民爱好差别不大。
4.AD 5.BC
解析:第4题,根据计算公式可以分别求出不同年份该城市中心城区的企业数量,年大约是,年大约是,年大约是,由此可得出~年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增多,~年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减少。第5题,读图可知,该城市工业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工业化发展速度快,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该城市的工业企业不断向城市外围转移,说明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6.答案:(1)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间联系加强
(2)能源;重化工;冶金;纺织;农畜产品加工。
(3)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4)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边境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解析:第(1)题,读图2可知,该地区的核心城市等级明显提升,反映了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明显增加,反映了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则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之间的交通线路增多,反映了城市间联系加强。第(2)题,结合材料一,该城市群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因此可以发展能源、重化工业和冶金业;靠近内蒙古高原,可利用其发达的畜牧业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第(3)题,读图并结合区域可知,该地区位于西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靠近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等,因此需要应对土地荒漠化;鄂尔多斯和榆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因此需要应对水土流失;在发展冶金工业、重化工业、能源工业过程中需要应对环境污染。第(4)题,对其他城市群的作用:城市等级合理,分工明确,实现城市群的合理布局,避免城市化问题;利用本区优势资源,合理布局产业,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避免产业雷同,提高市场竞争力;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对对外开放的作用:位于边境地区,可以利用本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促进边境贸易;可以利用靠近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位置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备考师说]
考查重点
单纯考查城市化的题目已不多见,一般联系工业化、城市规划、人口迁移等因素,进行综合考查
考查方式
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除江苏卷外);从命题方式上看,以文字或图表资料为背景
命题预测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问题依然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重点。宏观背景会结合“一带一路”、城市群建设等,微观背景会联系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命题视角]
从时间变化看城市发展速度
[例1] 下图示意~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较。读图,完成(1)~(2)题。
(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呈增加趋势D.呈减少趋势
(2)据上图结合相关知识可判断,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大量农业人口迁入城市
[解析] 第(1)题,图示~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则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第(2)题,据图可知,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约为2%~8%,而同时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应小于1%,则城镇人口增长率远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说明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人口的迁入。
[例1] [答案] (1)C (2)D
[微点拨]
从综合思维角度理解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四种不同类型。四种类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出现的时间不同、具体表现形态及成因不同,联系在于是整个城市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都推动了城市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1)不同阶段的城市化类型的判断(以发达国家为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
市中心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2)城市化进程判断的两个易误点:
①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处在规模膨胀、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郊区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是逆城市化的表现。
②逆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的倒退:
虽然逆城市化阶段人口向市外迁移,但其性质还是城市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城市化的倒退。
[押题训练]
读~年中国、美国城市土地覆盖类型变化统计图,完成1~3题。
1.图示期间中国面积变化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
A.不透水层B.植被
C.水体D.其他用地
2.从中国和美国城市土地覆盖比较可以判断出( )
A.两国城市水体面积大致相同
B.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
C.美国城市已经基本逆城市化
D.中国城市植被面积逐步减小
3.中国城市的土地覆盖类型特征变化将导致城市( )
A.地表径流减弱
B.降水强度减弱
C.热岛效应减弱
D.地表风速减弱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期间不透水层由16.73%增加到69.49%,增加了52.76%,变化最大,选A。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图中数据反映的是城市土地覆盖所占的百分率,并不是具体面积,A错误;中国的不透水层的面积增长最快,说明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加快,应该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B正确;该图无法判断美国城市已经基本逆城市化,C错误;中国城市植被面积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减小,但是不能说明面积在不断减小,D错误。故答案选B项。第3题,中国城市的土地覆盖类型特征是不透水层面积最大,说明城市建筑逐渐增多,地表摩擦力逐渐增大,从而导致地表的风速逐渐减弱,D正确;地表性质发生变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下垫面的比热容变小,升温增快,热岛效应加强,易产生雨岛效应,因此降水强度增大,A、B、C错误。
答案:1.A 2.B 3.D
从空间变化看城市发展规模
[例2] (·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年至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
A.均衡性B.边缘性
C.集中性D.对称性
(3)与年相比,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A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B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D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中,安庆、池州、宣城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西南部,盐城和滁州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布不均衡,A错。属于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都远离核心城市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边缘地区,B对。安庆、池州、宣城相对集中,而盐城和滁州与之相隔较远,没有集中分布,C错。协调发展水平Ⅳ型城市的空间分布没有对称点,不具有对称性,D错。第(3)题,读图可知,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其中多数城市在空间上邻近核心城市上海,说明上海对周边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很大,提升了这些城市的等级水平,A对。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可见,周边城市的发展模式、性质和产业部门与上海差别很大,B、C、D错。
[答案] (1)D (2)B (3)A
[微技巧]
城市化趋势图的阅读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是:城市的数目增多,各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和城市带,以及在大城市周围出现了卫星城等,这一过程可用多种图示反映出来。
阅读这类图一般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城市数目的变化;
②城市范围的扩大;
③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
④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
⑤城市之间的联系密切、联系方式完善;
⑥城市等级和城市体系形成;
⑦城市带(群)的形成;
⑧卫星城的建设等。
[押题训练]
年7月12日,国务院同意《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提出做好南京市江北新区规划建设的要求。天际线是西方城市规划学者定型的理念,它是城市里面高楼大厦构成的整体结构,又称城市的全景。下图为南京市~年城市天际线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南京市江北新区开发的最大优势是( )
A.科技力量雄厚
B.交通便利
C.土地成本低
D.资源丰富
2.为增强南京市中心区对城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南京市亟需加强的是( )
A.交通建设
B.市场开拓
C.环境保护
D.产业调整
3.据图判断,~年南京城区建设发展最快的方向是( )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解析:第1题,与南京市中心区相比,江北新区开发程度较低,科技、交通均不占优势,资源优势也不明显。但因其经济较为落后,故土地价格低。第2题,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扩大城市的服务范围,故要增强南京市中心区对城北的辐射带动作用需加强交通建设。第3题,读图,对比年和年的城市天际线可发现东西方向上,城西城市天际线增加明显;南北方向上,城南城市天际线增加明显。故~年南京城区建设发展最快的方向是西南。
答案:1.C 2.A 3.B
[通性通法归纳]
城市化问题考查频率较高,题目类型较多,但可以归纳为三个关键点:
重磅推荐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