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6日,瑞士首都伯尔尼。
由于昨天着急着在伯尔尼换乘,没有来得及仔细打量这个城市的样貌,今天特意到此一游——它本来就在我的瑞士之行的计划之中。
早晨,我推开餐厅的门,牛奶、咖啡和面包已经摆放在餐桌上。这是在预定的房价中的。和奥地利萨尔斯堡的房东家比起来,这里没有纷繁的贵族仪式感,但足够舒适。
早餐后我就出发了。为了不走重复线路,更多的看景,我从房东家门前的小桥下坡,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逆流而上,从方位上判断应该可以到火车站。
昨晚很长时间都在下雨,气温骤降大约十度,今天早晨比昨天更冷了。我套上了几乎能穿的所有的长袖衣服,感觉像一个卷心菜,但依然觉得不足以御寒。到底是“十层单不如一层棉”。但当我进入火车车厢,立刻从身上暖到心里。车厢里给了暖气。
在瑞士坐火车绝对是一种享受。在非高峰时段,车厢里只有三四个人。除了报站,耳边没有播音员喋喋不休的声音和不加节制的音乐声;车厢的一头有显示屏,告知一路到站名称和时间;车窗外是连绵不断的美景,舒心养眼,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伯尔尼。
首都伯尔尼地处瑞士联邦的中间偏西南。和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日内瓦比起来,伯尔尼是传统的,古老的。它的老城区被一条河流阿勒河(AARE)偎抱着,像极了中国黄河河套地区的“几”字。只不过是小而言之,而且是个放倒了的“几”。这条河在地球卫星图上看,名字叫维格河。
每一座城市的发展成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慢慢发展起来的,伯尔尼也是这样。我想数百年以前它应该比现在更古老。
在年的一场大火之后,古城开始重新规划建设。建筑材料为黄绿色砂岩。依河流走向形成几条弧形的街道。一幢幢建筑连排在一起,然后又分成几个街区。一层的外侧临街的一面形成一个连排的拱廊。为了加固和承重,拱廊外侧的廊柱呈梯形结构,看上去坐实稳重,坚固无比,而且防腐防蛀。瑞士夏季气候温润多雨,这种联排拱廊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即可遮挡阳光,又可挡风避雨,还可以流连观景购物。几百年前的古人把建筑的实用功能运用到极致,创造了如此舒适的生活和商业活动环境,超有眼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实至名归,理所当然。我边走边看边想,这座老城还可以屹立几千年不倒,真是史诗一般!
商店里的东方元素
古城几条街道总长6千米。最主要的一条街叫集市街,也是老城的主干道。从拱廊设计、建筑装饰,到街心不时出现的喷泉,以及脚下铺就的道路,无不散发着一种古老的人文气息。人们在这里安静的感受着这个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平和与质朴。老城虽然是步行街,但是允许有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和公交车行驶载客。这里没有站牌儿,也没有交通标识。车缓缓的行在步行街上,时而停下来,上下乘客。那样闲适与从容,带给游人的是一种浪漫古典的慢生活印象。当电车的铃声响起的时候,把我带到另外的时代,另外的场景。我不由得回想起刚解放的天津,我和母亲乘坐电车的情景;还有电影中民国时期的中国大上海;电影中二战前后的英国街道。在现实中,有的地方已经很难找到能够唤起我们回忆的场景,满大街鳞次栉比的高楼和钢筋水泥墙,似乎阻断了我们的记忆和想象。
一路走下来,你会觉得这个城市骨子里流淌的是古老的文明,彰显的是民族的文化自信。很小的街上却有好几个鲜花店,几位老年妇女在花店前留恋复留恋,然后买上自己喜爱的鲜花,心满意足的说笑的离开了。我不由自主的跟在他们后面走了好一会儿。坦率的讲,我很欣赏这种生活。当一个家庭主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