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藿香
5.3.1释名习性
唇形科多年生草本广藿香或藿香的地上部分。豆叶曰藿,本品叶似之而气芳香,故名藿香。方茎,叶边有锯齿。
5.3.2加工炮制
6~7月采收,此时花序已经抽出。采收后晒干,扎成束。
5.3.3性味归经
辛微温,入肺脾胃三经。
5.3.4功效
1)解暑化湿:藿香辛温能散表寒,芳香能化湿浊,对于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导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脘痞,呕恶泄泻等症,最相宜。有良好的解暑化湿功效。其芳香辛散而不竣烈,性温化湿而不燥热。
2)理气和中:其气芳香,善行胃气而调中。凡湿阻中焦,中气不运,而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取本品能理气化湿,和中开胃。
3)辟秽解疫:芳香能化浊避秽。
4)和胃止呕:既能祛湿化浊,又能理气和中。
5.3.5鉴别应用
藿香叶偏于发表,藿香梗偏于和中,鲜藿香解暑力强,夏季以沸水冲饮带茶,可做清暑饮料。
藿香与紫苏,均能发表和中,藿香长于化食醒脾,紫苏善于发汗解表,二药同中有异。
5.3.6各论
廖希壅:藿香气清芬而温,味辛,入肺脾胃经。香先入脾,理脾开胃,正气通畅则风水肿毒,霍乱腹痛自除。苏颂(北宋图经本草)以为脾胃吐逆要药;洁古谓其助胃气;海藏(王好古)谓其温中快气。肺虚有寒,及寒郁热壅于上,饮酒口臭,煎汤饮之,皆辛温入脾肺,清上治中之功。
张山雷:藿香芳香而不猛烈,温煦而不燥热,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湿困脾阳,倦怠乏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藿香为芳香清气而不辛燥,故助脾胃而无流弊。但必以广产者为佳,江浙产则味苦涩而气烈。
藿香虽不燥烈,但终究是以气用事,惟舌苔浊垢,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苔光洁,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诸香药皆然。
5.3.7冉论
藿乃篱藿蒿蓬豆梗之属,零藿虚燥,古人用以合香,是藿乃其形,香乃其臭。茎空轻虚,枝叶扶疏,似苏薄散扬而能解秽。
藿香广产者良,香远益清,和而不烈。江浙产则苦燥性烈。藿香为芳香健胃药,其效用均侧重于香臭方面。香为天地正气,能伸正气即能去恶气。气为风扰乱则病水,气为毒壅滞则病肿,气迫于上下则病霍乱,气结于内腔则病心腹痛。藿香芳香醒豁,宣通疏利,故而统治之。香能醒脾,温能悦胃,疏郁解秽,导利中宫,尤有特长。脾阳胃阴须两两并重,李东垣之健脾阳与叶香岩之养胃阴,旗鼓相当。
而藿香虽不燥烈,但无补益之性,只能醒脾,不能补脾,只能和胃,不能益胃,疏利有余,滋养不足。用之不当反有耗气劫液之变。所以古人方中,除藿香正气散外,独用为主药者甚少。入顺气乌药散益肺,入黄芪四君子汤补脾,入苓桂甘露饮清暑,凡此皆相须相助以为功,非藿香本身,能益能补能清。
霍乱病夏秋暴发,多挟暑秽,藿香固其宜。霍乱为八大急性传染病,其来也暴,顷刻之间大汗如雨,身冷如冰,目匡塌陷,声音低小,心体衰弛,以致死亡。于寒于热,救治必用大剂,倘仅用藿香或藿香正气散、六和汤、金不换正气散之类,均搔不着痛痒,模棱因循,反以误事。且现有细菌性病毒性霍乱,不乱于肠胃而乱于血管,不乱于消化系而乱于循环系,尤非藿香所可通治。
5.3.8配伍应用
1)配陈皮:芳香理气,和中止呕。陈皮辛苦温,理气健脾,温化湿浊;藿香辛温而香,理气和中,辟秽止呕。二药相须,辛开苦降,共凑辛香行气,和中止呕之功。善治外感暑湿,内伤湿滞之证。
2)配高良姜:除瘴截疟:高良姜辛热,能破冷癖,除瘴疟。藿香辛温,辟秽除疟。二药相合,温中散寒,除瘴截疟。
5.3.9禁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