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玻璃体混浊
玻璃体混浊治疗
眼睛玻璃体混浊
眼科玻璃体混浊
轻度玻璃体混浊
眼病玻璃体混浊

独家专访丨ldquo哈利middo

翻译家:马爱农

马爱农翻译作品

《萤火谷的梦想家》《逃离巴斯特谷仓》

入选年爱阅童书

受访嘉宾丨马爱农

中国著名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编辑室编辑。代表翻译作品有“哈利·波特”系列、《绿山墙的安妮》《绿野仙踪》《爱丽丝漫游奇境》等。

作者丨王欣婷

爱阅公益童书创作者专访负责人;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曾出版长篇小说《蓝茧》。

文丨王欣婷

图丨马爱农网络

阅读字,了解马爱农如何把英文经典带给中文读者。

听到轻柔的“请进”后,我推开木门。一头短发的马爱农坐在书桌旁,她笑起来甜甜的,眼睛清亮,虽然已年过半百,却仍然带着孩子般的纯粹。

马爱农的办公室里堆满了书,原本还算宽敞的走道,只剩下一条仅够一人通过的小道,其余的地方都是一摞又一摞书的地盘。一个三十多年笔耕不辍之人的办公室,大概就是这样的了。我对马爱农这个名字熟悉起来是在一本本外文经典的封面上,《绿山墙的安妮》《绿野仙踪》《爱丽丝梦游奇境》等作品的译者后面,都写着同一个名字。当然,还有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年“爱阅童书”的书目里,也有两本是马爱农翻译的——《萤火谷的梦想家》和《逃离巴斯特谷仓》。我发现我喜欢采访译者,可能是因为认为高质量的翻译实在太重要了,对儿童文学来说尤其如此。不论多么优秀的外文作品,如果翻译不过关,孩子们得到的滋养都会大打折扣,实在令人惋惜。如何用地道的、有文学性的中文准确地表达原作者的意思,马爱农的翻译可以说是一个典范。《绿山墙的安妮》的英语原文开头便是一个超长的句子,用手机阅读的话,要占整整两版屏幕。再来看马爱农的中文,她用几个长短不一的中文句子,巧妙地解决了难题。《萤火谷的梦想家》则是年“爱阅童书”文学书里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有趣、有爱的故事,优美、轻盈的文字,让人沉醉在萤火虫、蟋蟀和河鼠的世界。我们需要这样的译者,将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品传递给中国的孩子。马爱农并不算最“理想”的采访对象,她不会就一个问题滔滔不绝,许多时候我需要不断追问,才会得到更丰满的回答。这符合马爱农的性格,安静、内敛。这也符合她做的工作,独自一人日复一日地阅读,日复一日地把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翻译不是一件在收入上有高回报的事情,越是艰涩的作品,翻译稿费越低,千字仅有几十元。但马爱农依然希望去翻译更多厚重的作品,哪怕要用去一年的精力才能完成一本书。沉醉在文学世界里的马爱农是快乐的,是幸福的。马爱农说:“翻译最大的乐趣是能让我忘掉周围的一切,完全投入地进入文学的世界。如果是翻译儿童文学,我进入的则是作者专门为青少年描绘的世界,纯粹又美好。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滋养和享受的事。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做翻译到现在。”采访结束后,临走前马爱农送我一本克莱尔·吉根的《走在蓝色的田野上》,这是她翻译的爱尔兰短篇小说集,她自己非常喜欢的作品。在地铁上我便读了起来,吉根克制有力的笔触描画出爱尔兰冷峻的海,沉寂的田野和挣扎于平凡生活的普通人。在这部中译本获得爱尔兰文学最佳翻译奖的作品中,马爱农的翻译功底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展现。用安静的力量,专业地追寻着热爱的事业,这就是马爱农。

1

把“哈利·波特”带给中国孩子

“翻译的时候,我把‘哈利·波特’里的故事想象成我们的武侠小说”

“哈利·波特”系列

爱阅公益:我们就从大家可能最熟知的作品“哈利·波特”系列开始聊吧。开始翻译“哈利·波特”时您多大?

马爱农:翻译“哈利·波特”的时候我已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6、7年了。我是年研究生毕业来到出版社的,那时候也快30岁了。我们于年引进“哈利·波特”,当时一共引进了三本。

爱阅公益:国外已经出了三本之后国内才引进?

马爱农:是的。“哈利·波特”系列年开始出,第一本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随着后来第二本、第三本的出版,在国外越来越受欢迎。我们也要做外国文学的新书调研,看到畅销书榜上老有这一系列。所以年的时候,我们出版社竞标成功,引进了三本书的版权。

爱阅公益:我之前以为出版第一本后中国就引进了。所以“哈利·波特”并不是第一本一出就风靡全球了?

马爱农:至少没有风靡全球,我们也是从畅销书榜上逐渐开始对它有所认识。可能是第二本、第三本影响逐渐扩大,国内的出版界知道这套书后,也都抢着引进。

爱阅公益:引进后为什么找到您和您妹妹马爱新翻译呢?

马爱农:当时同事们都知道我对儿童文学翻译一直比较感兴趣,我年翻译的第一本书《绿山墙的安妮》就是儿童文学作品。

少儿室的同事引进了“哈利·波特”以后,一开始没有找我翻译,而是找了三位年纪比较大的女译者,但她们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够接这个任务。所以后来就找到我和我妹妹去翻译。

爱阅公益:那对于您来讲,翻译这样的书会觉得困难吗?

马爱农:不困难,我觉得很好玩,非常有意思。

爱阅公益:“哈利·波特”里面的很多术语都是作者自己创造的,您翻译的时候中文也没有现成的对应,您是怎么想象的呢?

马爱农:主要还是靠画面的想象。我觉得J.K.罗琳的“哈利·波特”给人的画面感挺强的。读她的文字,脑海里就会出现人物形象、动作,还有场面。有一些单词虽然查不到,比如她的咒语或者魔法的东西,但是通过脑海中的画面,以及前后文的联想,就知道这个词需要表达什么意思,需要有什么样的语感,以及要造成什么样的效果。然后,我就用合适的中文表达出来。

爱阅公益:三本“哈利·波特”翻译了多长时间?

马爱农:我和我妹妹一起翻译了一个暑假。除了我和我妹妹的翻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第一章到第八章是一位年纪比较大的老译者翻译的,她叫曹苏玲。这本书的翻译署名,你们会看到是“苏农”,就是我的名字和曹苏玲的合称。

她翻译得非常好,但后来觉得这个内容好像有点不太健康,鼓励孩子胡思乱想、天马行空。加上她年纪也大了,后半本就没有再翻下去。我就接着翻后半本,以及和我妹妹一起翻译第二本和第三本。

爱阅公益:您提到这系列书里的内容比较天马行空,刚引进的时候,国内有关于“哈利·波特”到底好不好的讨论吗?

马爱农:当时家长和老师会有。翻译的时候,我把“哈利·波特”里的故事想象成我们的武侠小说,这是一个超出平凡生活之外的世界,大家都身怀绝技,魔法的神奇就等同于武侠的特异功能。我翻译的时候挺有感觉的。

爱阅公益:跟妹妹一起翻译是出版社决定的,还是你们自己商量的?两个人一起翻译怎么配合?

马爱农:出版社一开始就邀请了我们两个人,因为三本书同时推出,一个人可能时间上没办法保证。

我们两个先是分头翻译,每人负责不同的章节。最后会有一个人把文字从头到尾统一一遍,包括姓名的统一,语言风格上的统一等等。

爱阅公益:之前在网上看到说有一个“哈利·波特”翻译者的群。

马爱农:我们在翻译“哈5”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来采访我的记者告诉我说,国际上有一个“哈利·波特”的译者们发起的邮件交流群,十几个国家的译者在里面互相交流。这位记者把我拉了进去,在群里大家会讨论翻译中的难点,对于新书的猜想,出版社的出版计划,稿费的情况等等。

年,结束整个系列的翻译之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哈利·波特”的译者在巴黎开了一个“哈利·波特”国际译者大会。大家互相交流,介绍了自己的版本,展示了在各个国家出版的情况,还蛮开心的。

左:马爱农,右:“哈利·波特”系列编辑王瑞琴

爱阅公益:有了这个群后,遇到什么翻译问题,大家能去跟罗琳交流吗?

马爱农:能,但罗琳不会亲自来出面回答我们的问题。如果我们真的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她的代理会帮我们解决,或者她去帮忙问罗琳。

没有这个群之前,我们遇到问题只会去问一些我们认识的外国人,比如对英国文化比较熟悉的教授。

爱阅公益:“哈利·波特”系列里,您有最喜欢的一本吗?

马爱农:总体来说翻译每一本都挺愉快的,我觉得翻译感受最好的应该是第四本,《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前三本出来以后,读者还有一个适应和喜欢的过程,所以翻译第四本的时候,没有后来那么多的哈迷来催我们,出版社也没有说你必须马上翻出来,外面读者都等着呢。所以第四本我们翻得比较从容和享受,没有那么多焦虑。

后面翻译的时间比较紧,有的时候哈迷迫不及待地想看,网上就会出现一些哈迷自己的翻译。读者有时候翻得不是很准确,其他读者就会受到一些误导。我们希望赶紧把自己的版本推出来,满足哈迷的要求,时间就给得比较少,翻译的工作让人有些疲惫。

爱阅公益:您第一次读“哈利·波特”的感受是什么?您觉得它为什么会如此受孩子们喜爱?

马爱农:我虽然之前老在畅销书榜上看到这套书,但是真正阅读的时候已经接了任务了。我自己当时就比较喜欢,但没想到会像今天这样风靡,成为经典。

个人来说,我觉得内容挺新奇的,作者构造出的魔法世界很全面、完整和丰富。同时,“哈利·波特”既是魔法的又是现实的,青少年成长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友情、爱情、勇敢、善良等等。

它是成长的小说,在七本书里,主人公也长了七岁,读者们是跟主人公一起成长的。主人公的故事唤起了读者童年和青少年成长的记忆。

我也很喜欢“哈利·波特”里语言的优美、节奏感,以及画面感。

爱阅公益:关于“哈利·波特”,我们可能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qqd.com/blthzzl/1247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