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十年庆典暨首届非洲文化月开幕式
年12月2日,在热情奔放的非洲舞蹈与说唱艺术表演中,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建馆十周年庆典暨“首届非洲文化月开幕式”成功举行。
众多的中非大使、外交官、学者、媒体人纷纷从世界各地发来视频致辞,国内外多家文化艺术与非洲研究机构和博物馆送上祝福。
热情奔放的非洲舞蹈
庆典现场设置在充满浓郁非洲艺术氛围的浙师大非洲博物馆内,百余名中非友人或载歌载舞,或席地而坐,亲如一家地温情回顾非洲博物馆十年建设与发展,悉数盘点其中值得纪念的中非人文交流工作,热切展望新时期民心相通的中非友好合作关系。
席地而坐的来宾
身穿“非洲博物馆”文化衫的非洲小伙
开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副馆长孙竹老师与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籍研究员李坤(OsidipeAdekunle)博士主持,李坤博士主持时动情地说,浙师大非洲博物馆已经成为在华非洲人的第二故乡、精神港湾,能主持今天的庆典深感荣幸。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王珩教授详细介绍本次非洲博物馆十周年庆典暨“首届非洲文化月系列活动”的丰富内容,并宣布庆典活动正式启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副馆长孙竹、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籍研究员李坤联合主持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王珩介绍非洲博物馆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
跨越大洋的祝福,多位中非外交官、学者视频点赞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在巴黎发来视频致辞
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在巴黎发来视频致辞。作为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原司长、驻塞内加尔前大使,卢沙野曾代表外交部出席了十年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开馆仪式,为博物馆揭牌并发表演讲。
年10月29日,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出席非洲博物馆揭牌仪式
十年后的今天,卢沙野大使虽已远在法国巴黎,但对非洲博物馆的感情依旧,他在致辞中动情地说:“亲爱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朋友们,大家好!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非洲博物馆成立都十年了!我记得当初刚成立的时候我去参观,馆里边已经收藏了不少非洲珍贵的艺术品,特别是木雕等。相信随着这些年的收集和积累,展品会更多。我当时到非洲研究院进行交流,感觉非洲研究院在促进中非合作和友好方面做了非常宝贵的工作,这些年也是成果丰硕。借此机会,祝非洲研究院以及非洲博物馆在未来的岁月里发展得更好!”
中国驻马里大使朱立英从马里首都巴马科发来视频致辞
中国驻马里大使朱立英去年曾到访非洲研究院并参观了博物馆,他从马里首都巴马科发来了视频致辞。朱立英大使说,“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平台——非洲博物馆——成立十周年了,可喜可贺!不仅是因为我在非洲工作,去年有幸回去参观和领略了这个非洲博物馆,印象非常深刻,而且是因为浙师大深谋远虑,早早地就开设了这个中非文化交流的实体空间,为当今中非合作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一份宝贵资源,凝聚了一支有生力量。在此,热烈祝贺非洲博物馆成立十周年,预祝首届‘非洲文化月’取得圆满成功,并感谢故乡的小伙伴们对我们一线外交工作的鼎力支持。”
中国驻南苏丹大使华宁从南苏丹首都朱巴发来视频致辞
中国驻南苏丹大使华宁也从南苏丹首都朱巴发来视频致辞,并生动阐释非洲艺术与中非人文交流的意义。华宁大使说,“我在南苏丹首都朱巴向各位问好,祝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成立十周年,以及‘非洲文化月’系列活动开幕,此次活动为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近距离接触非洲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相信大家都能从中受益,感受独特的非洲之美。”华宁大使在致辞中指出:“非洲被誉为人类的摇篮,在这块古老的大陆上,诞生过不少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留下深厚的印记,至今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寻。中国与非洲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华文明与非洲文明的交汇对接,如今一带一路把中国与非洲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人文交流是中非合作“八大行动”的重要内容,在促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欢迎更多的学校师生、专家学者到非洲实地走访,亲身感受非洲的脉搏,了解非洲,研究非洲,帮助非洲,与非洲人民携手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中国驻瑞士大使王世廷从瑞士首都伯尔尼发来视频致辞
作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和博物馆建设历程的指导者、见证者,中国驻瑞士大使王世廷从瑞士首都伯尔尼发来视频致辞,王大使曾担任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中国驻加纳大使、驻马拉维大使,也分管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项目,多次来浙师大指导过工作。王大使向大家表示问候,他在致辞中说,“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在非洲研究领域成绩突出,还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非洲博物馆,在全方位研究非洲,促进中非经济、政治等各领域交流方面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绩,也做出了响亮的品牌。值此非洲博物馆成立十周年之际,我谨向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致以热烈的祝贺。祝你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
非洲驻华使团团长、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巴纳(MartinMpana)高度重视非洲博物馆的建设,对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十年来坚持传播非洲文化表示敬意。远在布鲁塞尔的中国驻欧盟使团长、特命全权大使、原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大使也长期关心非洲研究院的建设,对非洲博物馆开馆十周年表示祝贺。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南非国际关系合作部欧美司原代理副总司长格特·格罗布勒从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发来视频致辞
十年庆典也收到众多非洲老朋友的热情祝贺。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南非国际关系合作部欧美司原代理副总司长,曾任南非驻日本、西班牙、安哥拉大使的格特·格罗布勒(GertGrobler),从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发来视频致辞。格罗布勒大使向大家致以问候,他说,“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自年建院以来,在刘鸿武教授的杰出领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活动领域丰富、研究成果突出、成果转化务实,持续不断地推动中非友谊、合作与相互理解,我为能成为这所著名研究院的一员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他指出,非洲研究院创办以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在中国高校创办了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非洲博物馆”,非洲博物馆在向中国人民推介非洲文化、增进双方理解等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为推进“泛非主义”——这一对于非洲人民和非洲联盟而言非常重要的概念——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这一概念所提倡的团结对于非洲大陆政治、经济、社会进步极其重要。
格罗布勒大使还表示,“这所非洲博物馆十年前的创建,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姿态,更是一种实质性的行动,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对非洲抱以团结精神和坚定友谊的实质行动。这表明,中国和中国人民能理解非洲人民的梦想、情感、骄傲和愿景,也对非洲和非洲人民过去几百年的遭遇感同身受、义愤填膺。今天非洲人民非常开心能与中国朋友一道,共同庆祝这一重要的博物馆成立十周年。我们庆祝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和非洲博物馆已取得诸多成就,感谢他们付出的艰苦努力,相信在将来我们会携手合作为构建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浙师大非洲博物馆馆长、马里驻华大使馆原第一参赞、马里国家博物馆原研究员约罗·迪亚洛从巴马科的马里国家博物馆发来祝福
浙师大非洲博物馆馆长、马里驻华大使馆原第一参赞、马里国家博物馆原研究员约罗·迪亚洛(YoroDiallo)教授,从巴马科的马里国家博物馆发来了祝福。身着马里传统服饰的迪亚洛教授,特意在马里国家博物馆展品区,向非洲博物馆成立十周年表示祝贺。他说,“十年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中非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在此馆庆之际,我有几点特别的希望和祝愿。第一,希望我们的博物馆越办越大、越办越好,能够收集到更多的非洲艺术品以丰富馆藏。第二,希望我们博物馆能和中国其他博物馆建立联系与合作,也与非洲各地博物馆建立友好关系,搭建合作交流的桥梁。第三,马里国家博物馆真诚期待与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及非洲博物馆推进交流与合作。”最后,他祝非洲研究院的同事和朋友们开馆十周年快乐,并高呼“非洲博物馆万岁”。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东非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主任和丹博士从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发来祝福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东非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主任和丹(HodanAbdi)博士从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发来祝福。和丹博士说,“作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一名老师,在过去四年里,我曾负责非洲博物馆藏品的鉴定和讲解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接触过不少来访客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个来自非洲政治组织的女性访问团,她们参观博物馆后非常感动,甚至激动流泪。她们说,走过那么多国家,去过那么多城市,第一次在欧美之外的地方参观到聚集了那么多丰富多彩的非洲文化物品的博物馆,她们非常地敬佩。”和丹博士还说,“实际上,收集和保管好那么多藏品,是一份非常艰苦的工作,因此要借这次机会,感谢浙师大的各位老师、非洲研究院的领导和师生,以及来自全校的志愿者,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才把博物馆建设得那么美好。”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罗德里格博士从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发来祝福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罗德里格(Rodrigue)博士从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发来祝福,并特别制作了一段感人的视频短片。在这段他与家人和朋友们共同完成的视频中,罗德里格博士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居住在祖国喀麦隆,但特别想念中国,特别想念中国的朋友和同事,以及在中国的生活,也想念院长平日对他的指导。他还与家人朋友一起,用热情洋溢的传统舞蹈和流利中文,祝贺非洲博物馆十周岁生日快乐。
刘鸿武:每件博物馆藏品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创始院长刘鸿武做《寻梦、追梦与造梦——我的非洲艺术人生梦》专题讲座
随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创始人、非洲研究院创始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刘鸿武教授为现场观众做了《寻梦、追梦与造梦——我的非洲艺术人生梦》主旨演讲。他认为,“人类因艺术而心相亲。人类在生活中创造艺术、追求美感,这赋予人类生活丰富的光彩和无限的自由。艺术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向前。尽管人生不同,环境相异,艺术表现形式也千种万样,但人类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普遍的共通语言,是可互相欣赏和借鉴的。因此,艺术是属于民族的,但艺术又是世界的。世界上各民族创造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类创造美的遗产,值得我们今天共享、共赏、共有,从而建立心灵相通的通道。人类因心灵相通就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进而可采取共同行动,开创共同利益,塑造发展共同体,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刘鸿武教授深情回顾了自己早年未能实现的艺术梦想,这一梦想在他30年前到非洲大陆留学、学习非洲文化史后逐渐明晰,虽然回国后他逐渐由非洲文化史研究转入中非比较政治研究,但是非洲艺术梦一直流淌在他血液里,直到年他终于在浙江师范大学建成非洲博物馆。他指出,“非洲的艺术特点就是把生活变成艺术,把艺术变成生活,我们要辛勤地工作,也要诗意地生活,建成非洲博物馆就是要给这所大学的师生提供一个充满非洲艺术气息的研究、工作和生活的美好场所。”
刘鸿武院长讲解非洲传统艺术品的功能与文化意涵
刘鸿武教授还分享了非洲博物馆丰富藏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感谢每一位因热爱非洲艺术而将自己的收藏捐赠或捐展于此的中非友好人士。他鼓励在场的年轻学生说,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非洲博物馆十年的发展就是我们致力于推进中非人文交流的一个缩影;而种下一棵树还有一个最好的时间,就是在今天,“希望今天的活动能给在场的你们心灵种下一颗种子,今后有机会从事与非洲文化艺术相关的工作,期待今后的十年能见证你们的成长,在十年后中非人文交流重要场合,见到你们的身影。”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首任党总支书记、浙师大幼儿教育集团总经理徐今雅(中)分享非洲故事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首任党总支书记、浙师大幼儿教育集团总经理徐今雅受刘鸿武院长邀请与大家一起分享非洲故事。她表示回到非洲研究院,亲切如故,当年筹备非洲博物馆的日子历历在目。非洲博物馆从无到有,实属不易;十年专注于中非文化交流,难能可贵;博物馆的建设凝聚了各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很多藏品源自中非学者、企业家、外交官的捐赠,这份来自中非各界的珍贵友谊,可喜可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徐薇博士分享十年前筹备非洲博物馆的故事
最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徐薇博士分享了两则自己十年前博士毕业刚入职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工作时的日记,其中记叙了为筹办非洲博物馆而做的点滴往事。她说,非洲博物馆建馆开馆是载入史册之事,有幸参与,感到骄傲。她期望青年一代也能对非洲文化与艺术怀有理想,并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非洲博物馆发展的人,感谢几代非洲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的默默付出,也感谢本次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非洲博物馆十年:构建非洲文化的“立体教科书”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于年10月29日开馆,是中国高校中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以非洲文明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它集非洲艺术精品收藏、非洲文明文化研究、非洲文化知识普及为一体,成为支撑“非洲学”学科建设、促进中非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它聘请了非洲籍博物馆学专职研究员为馆长,打造了非洲文化与艺术系列课程,为有志于非洲文化的青年学者提供研究学习的一手资料,也为在此工作学习的师生营造充满文艺气息的研究环境。非洲博物馆收藏了多件来自非洲传统部落的面具、木雕、乐器、农具、织布、绘画……具有异域风情和文化特色
它向中国民众展示和传播非洲文化与艺术,累计访问人数达十余万人,并多次在国内各地及非洲巡展,构建了当代非洲文化与艺术传播的“立体教科书”,提升了中国百姓对非洲文化艺术的欣赏力。它接待了几十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外交官、学者、媒体人、企业家、青年学子等,他们在这里遇见故乡、读懂中国、理解充满个体生命色彩的真实而感人的中非关系,不少非洲大使感言“非洲博物馆是一个天大的惊喜”“这就是非洲的风格、非洲的家”“金华是我的第二故乡”,形成了一个个中非双向人文交流的鲜活案例。年10月29日,非洲博物馆正式开馆
十年间中非客人达十五万之众非洲博物馆成为中非人文交流有温度的实体空间与平台
非洲博物馆不仅支撑浙江师范大学对非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产生多维效应,服务国家对非战略和中非民间外交,还积极推动地方社会发展,指导琐园村建立“非洲文化沙龙”、秋滨小学建立“活力非洲园”和启动“中非文化交流周”等,其自身也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景点,掀起金华的非洲文化热潮,筑实金华对非经贸合作的文化基础和民意基础,助推金华对非合作走在浙江前列、浙江对非合作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宁波、余杭、杭州……非洲博物馆走出去,在全国各地巡展拉近普通市民和非洲艺术文化之间的距离
非洲博物馆不仅是展示非洲文化的实体空间也是研究探秘非洲文明的资料宝库。十年来,产出了一系列研究著作
可以说,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为非洲研究院落实了文化底色,增添了文化意蕴,塑造了文化想象空间,是非洲研究院学科建设的支撑平台、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机制创新的实验窗口,也是中非民间外交的前沿阵地和讲好中非友好故事的一线场所。非洲博物馆及其所释放的文化与艺术生命力,与非洲研究院其他务实平台和精神理念一起,共同构筑了非洲研究院“精巧的实体”和“丰满的灵魂”。十年春秋,筚路蓝缕,登高望远,未来可期。非洲博物馆十年庆典:系列活动安排今年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建成开馆10周年,也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为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高质量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开创中非人文交流新格局,希望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由此走上一个新台阶、开启一段新征程,因此在十周年馆庆之际,举办首届“非洲文化月”系列活动。本次活动规格高、规模大、时间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多元,历时30天将举行学术研讨会、非洲文艺系列讲座、中非关系大讲堂、青年论坛、文化沙龙、非洲艺术体验日等十几场大型活动。学术研讨会
“日本对非研究译丛”新书发布会及学术研讨会
“非洲人文经典译丛”新书发布会及学术研讨会
“当代非洲音乐与艺术”新书发布及学术研讨会
“非洲文化与艺术”系列讲座
刘鸿武:寻梦、追梦与造梦——我的艺术人生梦
时间:12月2日14:00-15:30
地点:非洲博物馆
李舒弟:南非当代艺术
时间:12月4日18:00-19:30
地点:非洲研究院会议室徐薇:一个中国女人类学者的非洲情缘
时间:12月7日14:00-15:30
地点:非洲研究院会议室
李坤:约鲁巴人的约鲁巴
时间:12月21日18:00-19:30
地点:非洲研究院会议室
胡丽娜:儿童绘本里的非洲
时间:12月22日18:00-19:30
地点:非洲研究院会议室
陈凤娇:非洲艺术史掠影
时间:12月24日15:00-16:30
地点:非洲博物馆
中非关系大讲堂
南苏丹副大使蒙代·昆巴:
主题:中国-南苏丹关系时间:12月16日-12月18日地点:非洲研究院会议室中非青年论坛“中非青年非中求学记”
叶翩然:一个中国研究者的埃及学习生活叶问:一个埃及留学生眼中的中国与埃及时间:12月14日18:00-19:30地点:非洲研究院会议室“我眼中的中非发展合作”
Brinel:一个前记者眼中的中非合作屈盼:一名前驻非翻译的阿尔及利亚时光时间:12月15日18:00-19:30地点:非洲研究院会议室“当代中非合作关系形象构建”
邓荣秀:南非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国形象刘肖兰:非盈利组织在中非合作中的作用时间:12月28日18:00-19:30地点:非洲研究院会议室文化沙龙
行走在非洲——浙师学子非洲求学亲历
叙述人:马晟、赖丽华、陈彪、林晨时间:12月11日15:00-17:00地点:世界咖啡行医在非洲——浙江援非医疗队亲历
叙述人:安静娜、邹武军时间:12月18日15:00-17:00地点:非洲研究院会议室非洲艺术体验日
时间:12月26日14:00-16:30地点:非洲研究院场地文艺活动
Bao棋现场教学、比赛
非洲脏辫与发饰体验
挺嘎挺嘎T恤DIY
非博文创义卖
这个十二月
魅力非洲,等你探索!文字林晨、陈彪(非洲博物馆志愿者团队亦有贡献)图片
王心怡来楚漪周希窈陈彪视频
任优楹王珂陈梦飞吴恭蕊张晨星柳喆勐编辑、审核
非洲研究院科研办
“直通非洲”
中非合作信息权威发布平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