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理与功效预备势:端正身型,宁静心神,调匀呼吸,启动气机,培育元气,使习练者进入练功状态。
第一式疏肝明目:疏肝明目主要发“嘘”音。俗话说“肝开窍于目”,发“嘘”音能补肝,使肝血得以濡养;“肝气通于目”,在十二正经中,唯有肝经是本经直行脉直接上连目系的。发“嘘”音时意在眼部,可引肝经之气上注于目,使视力改善。瞳孔属水,掌心劳宫穴属火,两掌劳宫穴对准瞳孔,有心肾相交、水火相济之效。科学证实,吸收进入人体内的维生素A首先存储于肝脏,当人体需要时,它会和一种特定的蛋白质结合,从肝脏运转出来,通过血液运输到眼部及全身,这时才能被组织细胞吸收,发挥它的营养功效。经络走向为肝经—肺经—大肠经—胃经,最后引气到脚,达到平衡气机的作用。读“嘘”字音时,引气沿肝经的路线由腿的内侧上行,经腹部、胸部,在胸部与肺经相接,沿手臂内侧到大拇指“少商”穴。两臂向面部合拢时,气沿大肠经的路线从手臂外侧到鼻孔两旁的“迎香”穴,再与胃经相接,循胃经路线下行,沿腿的外侧到第二脚趾的“历兑”穴。
第二式健脾养目:健脾养目主要发“呼”音。发“呼”音能健脾养目。“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发“呼”音时,意念在眼部,自然引脾经之气上行,从而起到改善视力的作用。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化生之源。若脾气虚弱,不能将精微物质上运于目,目失所养,视力自然下降。脾主统血,血养目窍。若脾气虚弱,失去统摄的功能,则易引起眼部的出血症。脾主肌肉,若脾虚,睫状肌的肌力不够,眼轴容易变长,造成近视;胞睑肌肉无力升举,造成上胞下垂。若脾有实火,浊阴不能下降,上泛于目,胞睑肿痛。眼底黄斑部由脾所主,若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停滞,黄斑部就会有水肿、渗出、眼底出血,出血侵入玻璃体会造成混浊,玻璃体混浊严重可发生视网膜脱离。只有脾的生理功能正常,五脏六腑之精气才能上贯于目,目得濡养而能视。经络走向为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读“呼”字诀时,引气沿脾经的路线,从腿的内侧上行,经腹部至胸部与心经相接,再沿手臂的内侧到小指指端“少冲”穴。两掌抚于眼部时,气沿手臂外侧到耳屏前“听宫”穴,再循手导引的方向引气沿膀胱经的路线下行,经头部、背部、臀部、腿的外侧到第五足趾的“至阴”穴。
第三式强肾健目:强肾健目主要发“吹”音。读“吹”有补肾的作用。肾为五脏之本,生命之源,肾藏精,精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意念在眼部,自然引肾经之气上行,使眼部得以濡养,视力得以改善。肾主精,眼之能视,有赖于精气的濡养。瞳神属肾,结构复杂精细,为眼产生视觉的重要部分。若肾亏,瞳神无光,视物渺茫。肾主脑髓,肾精充沛,髓海丰满,目光敏锐;若肾亏,目光迟钝,视物不清。肾主津液,若肾虚,眼干涩,易疲劳,晶体变白,视力下降。肾主人体水液代谢,若肾亏,水液代谢功能发生障碍,使水湿上泛于眼,造成眼珠隐痛,视力下降,以致失明。经络走向为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读“吹”字时,引气沿腿的內侧上行,贯脊入肾,在胸部与心包经相接,沿手臂内侧到中指指端“中冲”穴。双手抚于眼部时,气沿手臂外侧循三焦经的路线到外眉梢“丝竹空”穴,再引气循胆经的路线下行,经腿的外侧到第四足趾的“窍阴”穴。
第四式转颈运目:颈项为任督二脉之枢纽,人体十四经脉之通道。外感内侵,则颈项强直;内伤外现,则颈项倾垂或后仰。活动颈项可使经络疏通,血流旺盛,减少供血不足之弊端。运目可使眼部精气血充盈,真气旺盛,津液滋生,眼球得以濡润,五轮得以修复,从而达到明目健脑的效果。久做此式能扩大视野,对预防斜视也有较好的效果。
第五式五轮滋目:眼部穴位众多,皆通达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一旦外感内伤,必然影响到眼部。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以调理脏腑气血,消除藏在骨缝筋肌中的病邪之气,从而达到提高视力的目的,且有利于增进脏腑的健康,对缓解视疲劳有很好的效果。
第六式远视调目:眼睛的健康,有赖于五脏之精血循经络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眼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足三阳本经均起于眼或眼周围,手三阳经皆有1~2条支脉终止于眼或眼附近。此外,以本经或支脉,或别出正经系连于目系者,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三阳胃经、胆经、膀胱经。当双目睁开,凝视远方,意念在眼部时,自然把气、血、津液调动到眼部,使眼得濡养而能视。单练此式也能缓解视疲劳,防止近视程度加深。
收势:睁眼远视之后,必须涵养培植真气,保持双眼乃至全身真气充盈,精血旺盛。经过坚持不断的较长时间的练习后,即可收到较好的眼部保健效果。
通过意守丹田,可以达到引气归元的作用,进而使习练者从练功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