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读君按:这句语录精选自五位教授的讲稿,讲稿来源之一是年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同推出的13堂法学课,来源之二是「光石法学院」组织的「法学第一课」,来源之三是老师们的著述、随笔和致辞。这句,既有言简意赅的学习方法,也有关于公平与正义的热血理念。分享给大家。
编写=麦读君麦读编辑来源=教授加、光石法学家和老师们的作品王利明教授经典15句1.进了大学以后,我天天泡在图书馆,更加感到有书可读是多么幸福!虽然,我学的是法律专业,但那时法学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园地,甚至没有教科书可读。想学民法,却也没什么可以读的民法书。没有办法,我就整天读图书馆里仅有的文学、史学方面的通识书籍。2.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某些学科形式似乎离人性较远,但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例如,属于人之终极关怀的还有犯罪人的保护、死刑存废等问题,要妥当处理它们,需要综合心理学、社会学、民俗学、刑法学等学科知识。3.佟柔老师说,老师的职责就是要讲好每一堂课。每一次上课前,他都要将其备课本修改一遍。如果去校外讲课,他一般先了解听众的水平高低,然后因人施教,尽量让听众都听懂听好。4.90年代末,人大法学院要搬进贤进楼,时任院长曾宪义教授问,国外法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我们能不能也办一个?当时,我自告奋勇提出,不要院里掏一分钱,办一个像样的法学院图书馆。但我到资料室一看,才发现只剩下册没人要的旧书,准备当垃圾处理了,这怎么办呢?后来,我找了十几家出版社,一家一家地动员他们捐一些刚出版的新书;再后来又找十多位校友募捐。出乎意料的是,我们竟然在两个月内募集到了十多万册新书,在贤进楼五层找了几间大房子摆上,也很像模像样。5.自古以来,家国情怀已然潜移默化于教书育人和读书明理之中,无数读书人把此作为人生的一种理想和追求。这也就是经常所说的书生报国。读书人无论人生境遇如何,都秉承这种理想追求,其所有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都深深植根于家国天下之中。所以,家国情怀既是一种人生使命,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精神支柱。今天,我们有必要重申读书人的家国情怀,弘扬读书人的责任和担当意识。6.我在准备报考研究生时,仍然找不到一本民法书。后来,教国际私法的张仲伯教授借给我一本佟柔老师寄给他的油印小册子(大约10万字),书名为《民法概论》,是佟老师主编的。我拿到这本书后,如获至宝,挑灯三天之后,终于将这本约10万字的小册子从头至尾抄了下来。7.请求权基础分析法与法律关系分析法相比较,两者的思维过程也不相同。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则是从「规范」出发,先找出法律规范,再将事实「归入」其下;而法律关系分析方法主要是先找事实后找法,当然,在事实分析过程中也离不开对法律规范的解释和运用。8.法家虽然主张以法治国,但他们的基本思想并不是把民众当做治理的对象,而完全是把民众作为治理的对象,说到底就是以法治民、以法管民。9.在我国的一些立法中,存在「部门利益化」「行业利益化」「既得利益绑架立法」等情况,一些人把立法当做维护小团体利益、部门利益的工具,总是想着怎么维护既有利益甚至扩张权力,总是希望通过立法获得更多的资源。10.「读得进」就是要真正读懂书,但关键是「出得来」,出不来就是尽信书,把书本中的知识当作僵化的教条,自己也成了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的「书虫」,既没有独立思考,也没有任何创新。所以,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勤于思考,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有创意地学习,才会有创意地工作。11.做学问是一个长期坚苦的过程,必须踏踏实实、平心静气,不可寄希望于走捷径,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也许能获得短暂的喝彩,但不可能作出真正的学问。12.任何真学问都不可能是三天两日就可以做出来的,必须持之以恒,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如果因为短期内没有出成果就灰心丧气,一曝十寒,甚至完全放弃,那么也永远做不出真学问。13.「拉德布鲁赫公式」其实既不能归入形式法学派,也不能归入实质法学派,而是对二者的结合,其一方面维护了法的效力和安定性,另一方面又在极其例外的情形下否定特定法律规则的效力。14.法学方法论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学术传统。在英美法系国家,注重归纳法和论题式的思维,往往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而在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强调演绎法和体系化的思维,自从萨维尼创建法学方法论以来,一直采取一种请求权基础分析法来分析案例15.我的故乡在长江边,小时候,我经常在岸边看奔腾而过的江水,看那百舸争流的景象,真正领略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深刻含义。在这个世界上,「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创新,总是需要一代代新人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如果学生不能超越老师,人类的创新就会停止,理论的发展就会停滞,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发展进步。王涌教授经典25句1.四年的法学教育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考试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并不完全挂钩,也就是我们围绕课程所进行的那些考试,它能够完成的一个基本的功能就是赋予同学们以基本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但是它并不能够使得同学们在未来的法学职业当中如律师、法官、检察官、学者,培养出相应的能力。2.法学院的同学们经过四年的法学教育之后应该具备以下三点能力:第一点,写作能力,包括文学写作,专业写作以及具有思辨性的写作。第二点,演讲和论辩。第三点,要有一种浩然之气,是一种社会责任感。3.多读传记你就多了很多伟大的人物做你的朋友。因为我们的时间、思维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总是要投放到一个对象当中。如果你不读书的话,只能投放到你身边的人,投放到你眼前的时空当中可以看到的那些,但是你并不一定能够接触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最伟大的人物,最伟大的脑袋。4.我觉得在大一的时候,你的发展是取决于你读了哪些书,是取决于你遇到了哪些老师,因为那一年太重要了。那一年你所遇到的书和所遇到的老师,大体上可以决定你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决定你能走多远。5.锻炼写作能力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互译,同学们可以选一本英文的经典小册子,也不要太长。这本英文的经典小册子,同时又有一本非常优良的中译本,然后你就把它们进行对读。把英文翻译成中文,把中文翻译成英文。6.如果你把丹宁勋爵的文章选这么两三篇来进行互译的话,我觉得收获肯定非常大。还有一本就是卡多佐的《司法过程的性质》,那本书也很好。7.写散文就是注重细节,在写散文的时候,要特别注重把细节写出来。写一个事,一定要积累相当多的细节,然后对细节适当地进行文学处理,这就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了。8.如果一个学者在他很年轻的时候说我要当一个政治家,我觉得这个不是非常现实。如果你就是要当政治家,你也必须首先成为法学家,你也必须要使得你自己有充分的学识,充分的思辨能力,否则你怎么可能在政治上脱颖而出。9.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你也首先要成为一个法学家;你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法官,你也首先要成为一个法学家。所谓法学家就是对法学有非常深邃的理解,对法学的技能有非常熟练的把握。这实际上是你成为政治家、成为大法官、成为大律师的前提。10.在处理法律实务的时候,30%是依靠法学的知识体系,而70%的内容需要法学知识体系框架以外的其他东西,这些东西有逻辑学、有社会学、有其他的各种学科所需要的一些东西,都会表现在法律的论辩当中。11.对于看完一本书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有掌握的问题,我认为看书的时候不考虑收获,我就是把它看一遍。懂了就懂,不懂就算了;记住多少就记住多少,全忘了也无所谓。其实在这个程序完成之后,你该获得的都已经获得了,而你那个时候反思自己有没有懂,反而成为一个额外的焦虑了,这种焦虑毫无意义。12.说起志向,据我观察,很多学生有做大官的梦想。如果你也有,我劝你尽早放弃。这是一种很荒谬的想法,你将因此心生杂念,荒废时光,早早地将自己培养成太监,人生中的种种美好就被阉割了。13.我希望你的志向是成为一个大学者,即使以后,你迫于人生的压力,走向法律实务或其他职业,凭着充足的学识储备,你也可以进退自如,从容腾挪,脱颖而出。14.维柯在年的一个开学典礼上说:“人的堕落首先是语言的幼稚贫乏,由于语言的幼稚贫乏,无数事物无法呈现于心灵之中,混乱、蹩脚和粗野的语词欺骗了心灵,它导致心灵的弊病,永恒的愚蠢控制着他,事物的虚假印象戏弄着他,草率鲁莽的判断将它推向悬崖。”由于我们的语言太简单了,人所接触的心灵的高尚的东西,它必须要通过语言,如果你的语言是非常粗糙的,是非常低俗的,是不精致的,你没有能力去构建它。15.阅读传记就是在心灵中播种。进入大学,我读了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和《小逻辑》。我特别喜欢黑格尔讲话的调子,你听他年在海德堡大学的哲学史课程开讲辞:「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现在这股潮流已经打破,日耳曼民族既然已经从最恶劣的情况下,开辟出道路,且把它自己的民族性——一切有生命的生活的本源——拯救过来了。」16.你对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应在此时被点燃,但大学不会呵护你的心灵。课程杂乱,一开始就向你展现学术被无聊的一面,你找不到心灵上最亲近的导师。你像一只美丽的小海豚,在海面上中吞食着腐败的水草,而最精美的景色和食物却在海底深处,视野之外。每念于此,我便心痛。我担心在大一,你的心犀和慧根被平庸和虚伪阻塞,而无法恢复原状。17.我喜欢传记中的故事和细节,它们像浓浓的血浆一样,输入我的血管中,在精神世界中,成为我的朋友,成为无形的参照系,影响了我的日常思维甚至人生决策。有他们的陪伴,我仿佛是生活在一个广阔的时空中。18.亚当·斯密所接受的中学教育,注重语言。学校的教育理念源于苏格兰年的教育议案,而该议案是16世纪清教徒们改编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修辞学教学。语法学校的教育“使得斯密热爱经典著作,善于修辞技巧的应用,还激起了他对历史的持久兴趣,激发了他想要明智而有风格地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19.亲爱的卡尔,惭愧地告诉你,我现在的知识结构都是残缺的,那是一种难以弥补的后遗症,希望你不要蹈我覆辙。我甚至在成为教授后,对于民法的发源地古罗马的历史,所知仍然是片言只语。后来的系统认知是在旅游途中,竟然是读了盐野七生的通俗作品,才得以恶补。20.过去十八年,我观察一届一届法科大学生的成长。虽然个个聪明伶俐,但恐惧于写作,甚至在电脑面前哭泣,也写不出一个字来,少有人有思想有才华写出光芒四射的文章来。即使研究生,也多是七拼八凑的八股文,有血有肉有思辨的文章非常稀缺。语言幼稚贫乏的确是一种精神病症。21.我的导师江平教授说:「博士论文就是要在方法上和资料上开拓一个新的领域。」这使得我最终下定了决心,因为我一直认为,中国法学在几十年的发展之中,因急迫于种种繁复的实际立法问题,而无暇顾及法学内在的方法论问题,以前或许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结局,然而,时至今日,方法论问题该浮出水面了。22.在南京大学读硕士学位时,我对分析法学知之甚少,但是,在研读民法的过程中我形成了一个信念,就是深信民法背后有一个统一的明澈的方法,任何貌似深奥的专业问题在这个方法面前都会现出原形。23.分析法学的哲学之母就是分析哲学,而分析哲学与数学又是渊源极深,分析哲学的几位创始人如弗雷格、罗素等也都是地地道道的数学大师。所以,许多法学家称分析法学是“法学中的数学”。24.如果说法学家可以不懂分析法学,那么,这就如同说音乐家可以不懂五线谱一样荒谬。所以,我也更希望分析法学对于今后的中国民法学不再是旁门左道,而能够登堂入室。25.我像一只蜘蛛忙碌了半年,终于织就了一张关于私权的网,还不知是否能经得起「答辩狂风」的考验,所以,「大风起兮」时蜘蛛才有的那种惶恐我现在也算是实实在在地体会着。王轶教授经典25句1.根据讨论的结论是否需要落脚在民法的规则设计或者规则适用上,我们可以将民法学问题区分为民法问题和纯粹民法学问题。2.根据民法问题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