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起瑞士的城市,很多人会答:苏黎世、日内瓦、卢塞恩、洛桑……
而首都伯尔尼,却常常被人遗忘。
连居住在瑞士的华人,都会跟你说:
“你们要去伯尔尼?那里没啥好玩的,半天就够啦。”
就在毫无期待的情况下,我们按着原定计划来到了这座城市。
时间不多,将近24小时而已。
可是,就这样不到一天的时间,我们已经
彻底沦陷。
从洛桑坐火车到伯尔尼,果然是首都,火车站规模大许多,
出了站坐上“瑞士红”的加长版电车,开始了在联邦中心的穿行。
其实,伯尔尼虽然是首都,人口才十来万,却一点也没有我们心目中的首都的样子。
这里没有什么很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甚至没有国际机场。
而最神奇的是,瑞士的宪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哪一座城市是首都,
只是因为瑞士联邦委员会在此办公,各国使领馆也设于此,
它才成为了实际操作意义上的首都。
说到瑞士联邦委员会,不得不认真介绍一下这个同样神奇的机构。
瑞士联邦委员会是瑞士的国家行政机关,在年的联邦宪法中所创立,
采用的联合领导制度是瑞士长期以来菁英团队治国的传统延续。
年的一场选举中,联邦委员会建立了一个延续许久的大联合政府,其中的政党比例多年不变,也称为“神奇配方”,这个政党比例大致对应于当时联邦国会里各政党的势力。
七人集团的形式就此保持了下来,每个委员各自掌管一个联邦政府部门,并且在惯例上轮流担任瑞士联邦主席。
每届主席任期仅一年,例如年是约翰·施奈德-阿曼,年则是洛伊特哈德。
由于主席任期短,这导致问起“瑞士最高领导人是谁”,大部分人都一片空白。
从历史回到现实,沿着主干道前往住处所在的维多利亚广场,一路目不暇接。
大气恢弘的穹顶,精巧的哥特尖塔,造型各异的喷泉,
几乎是度的视觉覆盖,端着相机都不知道该往哪边拍。
来之前就听说伯尔尼是喷泉之城,喷泉确实多,电车都会绕着喷泉走。
可惜时间关系,最终并没有拍摄到多少喷泉,因而也记不得多少。
只记得坐在电车里从一座钟楼下的门洞穿梭而过,感觉穿越的不仅是建筑本身,
还有岁月。
兴奋不已的我们在电车上啧啧赞叹,当时已经有预感,
安排一天给伯尔尼,实在太短了。
几经艰辛(主要是搬行李要经过的楼梯太多),
终于在维多利广场附近找到我们要入住的民宿宾馆,
别致清新的内部装潢和热情的接待,让我们的疲倦一扫而光。
不管是网友还是本地人,都强烈推荐玫瑰园(RoseGarden),
而我这样的植物控,又怎能错过?!
趁着下午阳光正好,出发!
公交没几站,就来到公园门口。
一进去,首先被方正的喷水池吸引了目光。
水柱从神兽的口中流出,轻盈地注入池中,午后温暖的阳光下,睡莲微微颤动,
姑娘把双脚浸入池水,泛起一圈圈涟漪。
这样静谧的画面,好像一直印刻在我心里,这一霎那,所见与所想重叠了。
与喷水池相对的,是一块平整的草地。
各种玫瑰,哦不对,其实应该说是香水月季,就在草地边悄然盛开。
虽然不是最佳的观赏季节,月季花并不繁茂,但娇俏的花朵与多样的香型还是令人陶醉。
每一种月季花丛里,都细心地树立了解说牌,标注了花朵的名称、培育方和时间。
“冬日暖阳”(WinterSun)是淡黄色的,“弗拉明戈”(Flamingo)则介于玫红与粉红之间。
还有大型藤蔓状的粉白“新黎明”(NewDawn)和我超爱的橙色“萨特金”(Sutter’sGold),
琳琅满目的月季让人流连不已。
这些花,大部分都是德国科德斯、坦陶和法国梅兰公司出品的。
欧洲人对月季有非一般的狂热,很多公司长久地进行着育种工作。
应该说每一种花儿背后都饱含了心血与汗水。
如果说这片草地旁的月季主要是展示花卉品种,
那靠近城墙的月季则更多地展示了植物融入环境后的美丽。
月季一大片一大片地向远处铺陈,完全笼罩在金灿灿的光芒里,呈现出令人惊异的效果。
粉得透彻,黄得耀眼,红得摄人心魄,既无比浓烈又无比虚缈,格外真切又格外迷离。
那一瞬间,我仿佛连呼吸都屏住了。
而早已见惯的伯尔尼人,则自顾自地徜徉在这美景中,
或是安静地看书听音乐,或是一家人席地而坐野餐,或是任孩童追逐嬉戏。
他们与花、树、草,完全融在了一起,构成了一幅祥和美好的图画。
我轻轻地从他们身旁走过,都不忍心去打扰这一刻的圆满。
视线终于从花移到了城墙上,放眼望去的一刹那,我再次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玫瑰园建在山坡上,所谓的城墙其实很矮,人可以轻易坐上去。
山坡下,只见一条清澈奔流的河恰好在此拐了个弯,这正是伯尔尼的母亲河阿勒河。
古老的桥梁连接两岸,中心城区那一片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建筑像画卷一样展开,
高耸的哥特式尖顶,连绵的棕红色屋顶和白墙,此时全都因逆光而变成了剪影。
细节变得朦胧,可朴拙醇厚的历史韵味却扑面而来,激荡了整个感官。
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那一刻的心情,只觉得美,很深的美,太美太美。
似乎无数的历史故事,那些公主、王子、公爵、贵妇,都还在这里上演着悲欢离合。
都说玫瑰园有着俯瞰伯尔尼的最佳视角,网友诚不欺我。
只是镜头无法准确还原那种夕阳下的美感。
长长的园林道两旁树影婆娑,金色的光束穿透而来,温度亮度都刚刚好,
我多么也希望自己能像这座城市的居民一样,
在这里发发呆,什么也不烦心,就这样奢侈地度过一整个下午。
然而时不待我,沿山路而下,我们几乎是一步一停留。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老城都一样的沉静典雅。
山下的马路有人慢悠悠地骑自行车,顿时觉得能骑车游览应该非常惬意。
而一辆单车被人放在了半山腰,多想把它骑走呢。
下山后没走多久就到了河边的熊苑,也叫做熊乐园。
为什么专门给熊盖了个乐园呢,因为伯尔尼(Bern)这个词在德语里面就含有“熊”的意思。
据说当年建城时,统治者扎灵根公爵决定以自己猎杀的第一只动物来命名,最后他遇到了一只熊,如今伯尔尼的市旗就是一只熊,其街头巷尾也有很多熊造型的雕塑和图画。
很多年前看正大综艺,说伯尔尼人很有童心,在垃圾桶上还做了特别的设计,
能让熊伸爪子打开盖子找食物吃。
不过这次我倒没有去验证它的真实性,但想想也觉得很好玩。
经过瑞士品牌博物馆和桥梁,走进老城区,
太阳光芒逐渐消退,街道和楼房都在明暗对比中更显深邃。
一块铭牌告诉我们,整个老城在年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能完好保存下这么原汁原味的古城,其间的付出实在令人无比钦佩。
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伯尔尼大教堂门前。
整座教堂造型十分宏伟壮观,它建筑开始于年,历经一个多世纪才建成。
19世纪末,在教堂顶上修建了尖塔,塔高米,成了瑞士最高的教堂。
这座教堂最伟大的艺术品,是15世纪末由ERHARTKUENG创作的浮雕《最后的审判》。
很可惜,我们来的时候,教堂正在大翻修,尖塔旁边都是脚手架,内部也无缘得见。
即便如此,在外围看教堂已很是惊叹,金光打在尖塔上,衬着蓝天,美得不像话。
在教堂外聚集了不少人,有人在打乒乓球,当然水平实在一般。
拐到教堂正面,拱门上方繁复的浮雕圆雕诉说着圣经故事,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
小广场上刚好有几张红椅,就这么躺坐着,视线刚好对着金碧辉煌的尖塔立面,
整颗心亮堂堂的,有种莫名的畅快,都不想走了。
天色渐晚,肚子开始咕咕叫,终于起身觅食。
在老城里走,一直没找到网上推荐的餐厅,
转悠着,忽然看到一家很古老的店面,门口有不少人。
仔细瞧了瞧,觉得还挺有特色,似乎获得很多荣誉,相逢有缘,干脆就在这用餐了。
进门之后发现这真是一家有格调的餐厅,木制家具被擦拭得铮亮,
还有那些旧式的时钟和黑白照片,透着浓郁的古典风情,
但餐厅中部的开放式厨房和酒水柜却十分现代。
一位戴着珍珠首饰的老奶奶在忙着烹调,台面的花瓶里插着大束鲜花,人与花都气质不俗。
一个年轻的姑娘热情招呼我们坐下,温暖的灯光伴着食物的香气,人不由地放松了。
我在打量一张海报,上面写着“—”、“”等字样,
姑娘说里面左下角的两位先生,一个是餐厅的创始人,一个是第一任大厨。
她还打趣地指着老奶奶说,你猜猜这位女士是谁?
我笑着摇摇头,她说餐厅创始人就是这位女士的公公。
我这才恍然大悟,哇,创始人的儿媳在为大家烹调美食呢,真是家族式餐厅啊。
老奶奶笑起来特慈祥,餐牌上很多款菜式都标注了“祖母的味道”,想必就是她的独家秘方。
在一间有历史有故事的百年老店里品尝奶奶级大厨的出品,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期待的事。
趁着菜还没上,我四处打望,看见角落里有爱因斯坦的照片。
爱因斯坦可能没有来过这家餐厅,毕竟餐厅创始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伯尔尼了。
但不管怎样,伯尔尼人却深以这位科学巨人曾在此地居住为傲。
他们当然有骄傲的资本,因为年,正是在伯尔尼,当时还是收入微薄的数学教师及专利局小职员的爱因斯坦,推导出了一个将改变整个世界的公式——狭义相对论。
不仅如此,同一年中他还做出了另外3个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光量子假说、布朗运动及质-能关系,这简直是他个人的小宇宙大爆发,伯尔尼也从此有了夺目的科学光辉。
时间关系,联邦大厦和爱因斯坦故居我们都没来得及去。
不过想到爱因斯坦居住时期的伯尔尼与今天我们看到的伯尔尼应该没有很大的差别,
顿时就觉得很奇妙,似乎我们并没有相隔一百多年,似乎我们还在仰望同一片星空。
这,或许是另一种相对论。
菜来了,祖母味道的牛扒确实非同凡响,酥嫩的牛肉上覆盖着一层煎得恰好的蔬菜泥,
荤素搭配使味道层次异常丰富,完全有别于单纯的牛扒口感,简直一口难忘。
肉酱通心粉和苹果泥也十分诱人,再加上新鲜的素菜沙拉和硬面包,确实是很棒的一餐。
就在我们用餐时,不少预订座位的客人也陆续到场,大家亲切地与老奶奶行贴面礼,
仿佛不是客人,而是多年的知交好友,让欢声笑语一直在店内回荡。
吃饱喝足,我们步出餐厅,凉凉的夜里,向着著名的钟楼走去。
年,当地的一批能工巧匠制做了一座精巧的天文日历钟,
该日历钟除了显示日期、时间和日、月、星球的位置外,还有玩偶戏表演。
现在,古钟仍照原样由钟楼上的小铜人打钟报时,这一有趣的表演使来此观光的游客赞叹不已,但我们并没有等到它整点报时的那一刻。
钟楼附近,店铺基本都已关门,可不论是药店还是珠宝店,橱窗里的陈列都一样精致。
四下车和人都稀少,我们欢闹着都走到马路中央。
等车时,有人在人群聚集的餐厅和酒吧门口表演玩火,估计这是伯尔尼夜晚人最多之地了。
在伯尔尼住的小宾馆非常舒服,最喜欢它的自助餐厅,干净明亮,还有很多鲜艳的挂画。
向日葵是主打花,灿烂的色彩与外面的阳光有一拼。
第二天的早餐,吃到了很多新鲜水果,英国品牌Twinnings的十余种口味茶包也任君选择。
窄小的电梯虽只能容得下两人,却非常方便,住四五楼都不怕,让我们连连称赞。
要知道,瑞士的很多酒店都在老建筑里,爬个几层楼没电梯也很平常的。
吃过早餐,我们匆匆再去玫瑰园,想在离开前看一眼晨光沐浴下的伯尔尼。
可惜天气阴阴,并没有看到金光璀璨的一幕,然而那绿顶红瓦,仍十分动人。
与前一日傍晚的喧闹不同,清晨的玫瑰园只有稀疏几个人,但我居然发现他们在练fa*lun*da*fa!
一位大婶听到我们讲中文,赶紧来招呼,吓得我们急急走开。
回想起来,还颇有点好笑。
伯尔尼是美好的,一眼就会爱上,再看就会沉醉,短短一天实在充满遗憾。
可是,留有余味或许也是一种完美,
至少,还有那么多期待,让我们萦萦不忘,如有缘,愿在此续写,爱的故事。
——更多伯尔尼美图——
文/图雨林、昆琳现居广佛
雨林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