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炎是一组以眼内炎症为特征的疾病,是全球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每年的葡萄膜炎发病率为17-52/10万人,其中35%的患者发生明显视力损伤或者法定盲。威胁视力的葡萄膜炎治疗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不论在日常临床实践或是在临床试验中都缺乏客观的疾病活动标志。
目前评价中间葡萄膜炎和后葡萄膜炎玻璃体炎症的金标准是国家眼科研究所(NEI)玻璃体混浊分析系统。该系统在近期研究中应用广泛,但仍存在许多局限。近年来,OCT成像带来了眼科的革命,能够非侵入性地获得高分辨率的眼组织横断面图像。到目前为止,OCT图像多数聚焦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对囊样黄斑水肿等疾病特征进行定性评价,并检测视网膜厚度。
最近,应用OCT对葡萄膜炎患者进行玻璃体炎症细胞的直接可视化检查已有报道。此外,OCT图像测量逐步从简单的厚度或容量测量到更新的参数如光密度/信号强度等定量检测演变。通过这些客观检测,为葡萄膜炎患者炎症活动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这项探索性研究中,研究者试图对中间葡萄膜炎和后葡萄膜炎患者的OCT图像进行玻璃体信号强度测量,并将这些发现和标准的玻璃体混浊测量进行关联,以期能提出一个葡萄膜炎患者炎症活动更加有效的评价指标。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30名(30眼)继发于中间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或全葡萄膜炎的玻璃体混浊患者,12名(12眼)有葡萄膜炎但并无玻璃体混浊证据患者,18名(18眼)没有眼内炎症或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记录临床和个人基本特征,包括视力、诊断和葡萄膜炎的解剖类型。对于每只眼,依据标准将前房分为细胞活动和闪辉。依据国家眼科研究所系统进行玻璃体混浊的存在和严重程度分类。应用传统软件进行谱域OCT图像分析。该软件提供玻璃体信号强度的绝对测量,并与RPE层进行对比,形成任意单元的光密度比(VIT/RPE相对强度)。
结果:VIT/RPE相对强度值在已知玻璃体混浊的葡萄膜炎眼显著高于不伴玻璃体混浊的葡萄膜炎眼或健康对照眼(P=0.)。VIT/RPE相对强度与临床玻璃体混浊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r=0.,P=0.)。其他和VIT/RPE相对强度显著相关的眼部特征包括视力(r=0.,P=0.),前房细胞(r=0.,P=0.)和前房闪辉(r=0.,P=0.)。VIT/RPE相对强度的测量表现出良好的中间级再现性。
结论:这些结果表明,以OCT为基础的玻璃体信号强度测量可能在视网膜炎患者的结果评价中的具有价值。如果能够得到进一步研究确认,该测量可能会成为一个客观定量的疾病活动终点指标。由于存在提高临床试验中该区域“信噪比”的潜能,使得更小的研究即可获得同样效力。商业化的OCT系统自动化玻璃体分析公司,可能在临床实践中存进葡萄膜炎患者的监测和再治。
原文:Ophthalmology.Sep;(9):-14.doi:10./j.ophtha..03..EpubMay15.
金恩忠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