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一直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早成立的城市,作为农业贸易的中心,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城市又成为了工业生产的中心。在WIPO近日发布的年知识产权报告中,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出发,展示了全球的创新情况。
1.主要国家的专利和科学出版物的演变
上图分别展示了各国家或地区在专利申请量(图中上方)和出版物数量(图中下方法)占全球比值的趋势变化情况。
从年到年大部分时间里,美国、日本和德国三个国家的专利申请量就占了全世界专利活动就占了全世界所有专利申请量的大约三分之二,若包含其他的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法国、德国、瑞士和意大利,这一数字大约达到90%。
在过去20年中,无论是技术(专利)还是科学成果,除美国、日本、欧洲外的其他地区都显著加快。
2.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引用专利和科学出版物的演变
上图展示了主要国家或地区的高被引证专利(左)或科学出版物(右)的全球占比情况。
专利和科学出版物数据都表明,美国不论是高被引专利的份额还是高被引文献的份额均高于其他经济体。不过,美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日本在高被引证专利的份额逐渐减小,而中国则在-年间,该份额显著的增大。这一趋势同样出现在科学出版物领域。
3.前35大城市的专利和科学出版物情况
上图展示了全球最大的35个城市的创新状况。
横轴为-年的专利数量,纵轴为-年文献出版物的数量。
气泡代表每一个城市,气泡的大小代表城市人口,气泡颜色代表城市的创新类型:
红色-GIHs(globalinnovationhotspots),即全球创新热点;
蓝色-SNCs(specializednicheclusters),即专门科技领域集群;
黄色-LESSINNOVATIONDENSE,即创新密度较低的城市。
从图可以看出,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35个大都市区中,只有22个是全球创新热点。其中,北京、伦敦、洛杉矶、纽约、首尔、东京等集中了大量的专利和科学出版物。其他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仅在一些专门的科技领域具有足够的创新密度。开罗、曼谷、加尔各答和重庆等地就属于这样的情况。
尽管集中了大部分的国家创新成果,但雅加达、卡拉奇或马尼拉等几个人口稠密的大都市地区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创新,无法将其归类为热点或专门科技领域集群。
另一方面,在许多高收入和创新型国家,人口密集度较低的地区可以拥有较高的创新密度,特别是在一些专业领域。这些专门科技领域集群——如美国的伊萨卡、挪威的斯塔万格或瑞士的伯尔尼——由于当地学术机构、行业或有时是一家关键公司的强大创新能力,使它们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在他们的专业领域,这些专门科技领域集群在城市和整体创新密度方面的表现优于大都市。
4.全球热点创新分布
上图展示了世界科技创新的地域分布情况。亮度更高的地方表示它们在科学研究或专利产出方面更有优势。
欧洲,尤其是西欧,其科技创新的地域分布最为集中和均匀。在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地,都有大量的创新集聚区。
北美拥有超过四分之一地方的创新都较为活跃,这些地方主要分布在东西海岸密集的城市地区。中部和南部的大多数主要城市也拥有创新集聚区;但许多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特别是美国中西部和南部各州,却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
亚洲的创新城市主要分布在日本、中国、韩国和印度。尽管创新集聚区众多,但中国和印度仍有许多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没有相应的创新密度。
大洋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大片大陆领土拥有广阔的地区,但创新密集城市数量较少。
5.发明人和科学团队规模演变
上图展示了专利的发明人团队(左)和科学期刊的研究团队(右)中发明人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不同的颜色代表研发团队中的人员数量,按照柱形图从下到上依次是,1人、2人、3人、4人、5人、6人以上。
通过研究人员的合作产出研究成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大多数的论文的主要以较小的研究小组为单位。年,与20年前相比,平均每篇科学论文需要增加近两名研究人员。此外,团队的平均规模也全面上升,使得由6名或6名以上科学家组成的团队成为科学知识生产中最常见的团队。
6.国际科研合作
上图展示了跨国合作申请的专利和跨国合作发表的科学论文在总专利申请或总科学论文中的占比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位于图上方的曲线表示的是跨国合作发表的学术期刊的占比变化情况,位于图下方的曲线表示跨国合作申请专利的占比变化情况。国际团队在发表的科学文章中所占比例高于专利,这表明,科学生产比技术生产更加国际化。
在短短的二十年里,国际科学合作的份额增长了一半,跨国合作发表的科学论文的占比从17%增长到25%。
跨国合作申请专利的份额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从不足5%增长到近11%。自年以来,这一占比数据略有下降。
保护版权人人有责
小编心血,拒绝盗图,如需转载,后台联系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