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议内景)
年4月26日至7月21日,日内瓦万国宫,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举行。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备受瞩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重要国际会议。
“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着一批更年轻的红色外交家。”国际舆论纷纷聚焦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中国外交代表团;以美国为首西方的反华势力,在会场内外不断阻挠、攻击着这股新生的国际外交力量。
(周总理步入会场的矫健英姿)
周恩来总理在机场发表的书面声明就指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是抱着诚意来参加这个会议的”、“是在寻求用协商方式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
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时,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
当年5月,奠边府大捷;6月中旬,法国倾向于早日结束印支战争的孟戴斯—弗朗斯受命组阁。根据新情况,周恩来总理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外交斡旋。
6月23日,他在瑞士伯尔尼同孟戴斯—弗朗斯进行交谈,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点。
7月初到7月中旬,周恩来总理利用日内瓦会议的休会时间,分赴广西柳州和莫斯科等地,同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和苏联领导人会谈。
最终,周恩来总理在会议上提出的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即“印度支那三国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适用同样原则时,要照顾到三国的特殊情况”,受到大多数与会国的赞扬。
7月21日,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印度支那基本恢复和平,成为印支三国人民争取独立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政府代表在日内瓦会议现场)
周恩来总理总结道:“日内瓦会议的成就证明:国际争端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的。现在世界上赞成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登上大国外交舞台伊始,就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外交的鲜明特色和独特品格,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年4月29日,中印两国政府签订《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协定的序言部分明确写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年6月,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度和缅甸,在同两国签署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都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强调这些原则也适用于同亚洲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
(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慷慨陈词,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年,万隆会议,由于对中国缺乏了解,再加上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一些国家明确反对中国参会。面对会议中反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杂音,周恩来总理走上讲台,朗声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随后,周恩来总理向各国代表阐述了中国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言结束后,会场上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全程报道万隆会议的美国记者鲍大可感慨道:“(周恩来总理在会议)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亚非会议上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共产党中国登上了历史舞台”。
(会议期间周总理与埃及总统纳赛尔交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从提出,便引起了巨大的国际反响。万隆会议结束后,被吸纳进“万隆会议十项原则”,用29个与会国家和地区的文字刻写进玻璃匾在会议纪念博物馆展厅中高高悬挂。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60多年过去,中国始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载入中国宪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这五项原则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讲述人卢倩)(描述万隆会议的油画)转载来源:共产党员网
图文编辑:刘思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