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摘自:ANewTomographicMethodofStaging/ClassifyingKeratoconus:TheABCDGradingSystem.
BelinMW,DuncanJ,Ambrósio
RJr,GomesJAP.
IntJKeratEctCorDis;4(3):85-93.
引言
圆锥角膜在年已有所描述,不同地区发病率有所差异。发展至今,圆锥角膜的诊断还在不断地修正完善中。对于圆锥角膜的分级,文献报道中提到几种,Amsler-Krumeich(AK)系统是其中最老和最广泛使用的。根据圆锥角膜和扩张性疾病全球共识(),由于临床工作中现在所使用的各种分级方法的局限性,所以目前没有足够匹配临床的圆锥角膜分类系统。
主要内容
当角膜前表面改变引起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时,需要进行治疗(如接触镜、穿透性角膜移植)。AK系统基于角膜曲率计、中央角膜厚度和近视散光程度模拟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等信息将圆锥角膜的严重程度分级为1到4级,有其临床实用性。但其无法辨识除了角膜前表面以外的任何改变,且依赖单一顶点厚度测量。
Amsler-Krumeich分类
I级偏心陡峭
近视/散光5.00D
平均K48.0D
II级近视/散光5.00D但8.00D
平均K53.0D
无疤痕
最小角膜顶点厚度mm
III级近视/散光8.00D但10.00D
平均K53.0D
无疤痕
最小角膜顶点厚度mm但mm
IV级无法验光
平均K55.0D
角膜中央疤痕
最小角膜顶点厚度mm
其他成像技术已用于其他多个圆锥角膜分级系统。但是,每个方法都有其自身局限性。这些分级系统的局限性降低了广泛接受度和临床实用性。它们通常没有整合极具诊断价值的角膜后表面数据或者分析全角膜厚度图。
MichaelWBelin等人通过只眼/个患者的标准数据进行研究,每个患者随访至少3年,使用OculusPentacam软件进行分析。
采集了最薄点角膜厚度和以最薄点为中心3.0mm区域的前表面曲率半径(ARC)和后表面曲率半径(PRC)等数据。用于研发基于最新断层成像技术(Scheimpflug)的新分级系统。与AK系统对比优势明显,不仅具有前表面信息,还涵盖了后表面和最薄点相关数据。弥补AK系统的以下不足:
缺乏后表面数据
依靠顶点厚度而不是最薄点厚度
无法区分正常和可能病理情况
当不同参数落到不同级别时无法进行分类
未考虑视力
采集数据记录如下:
与AK系统比较结果如下:
新分级系统称为ABCD分级系统,每个解剖学成份都单独分级。最薄点3mm区域前表面曲率半径anteriorradiusofcurvature(A),后表面曲率半径posteriorradiusofcurvature(Bforbacksurface后表面),最薄点角膜厚度测量cornealpachymetryatthinnest(C),最佳矫正视力Distancebest-correctedvision(D),且添加了修饰符(-)表示无疤痕形成,(+)表示不模糊虹膜细节的疤痕形成和(++)模糊虹膜细节的疤痕形成。标准如下:
圆锥角膜ABCD分级示例。ARC是7.52,PRC5.94和最薄点厚度。无角膜疤痕形成,视力为20/30+。最终分级为A0/B0/C1/D1
结论
除了标准的前表面曲率,新圆锥角膜分级系统整合了后表面曲率、最薄点厚度值和视力,包含0到4级(5级),在前表面曲率方面,新分级系统非常接近现有的AK分类系统的1到4级。新分级系统通过整合基于最薄点的曲率和厚度测量,相对于顶点信息,更能反映圆锥角膜解剖学改变。
评论
ABCD分级系统依赖于当前最新成像技术-断层扫描产生后表面数据和最薄点厚度,围绕最薄点特定直径(3.0mm)的曲率半径,能更好地反映真实扩张区域。其弥补了AK系统不足之处、易于临床使用、可传达有意义的解剖学和功能信息,并且,在未来可能有用于确定扩张进展的潜能。还可帮助临床医生定制针对性治疗方案。不同解剖学成份(如前表面、后表面)分级对各种治疗方式可有所引导,因为不同角膜表面可能更适合不同药物或手术治疗,如RGP验配、交联治疗选择。在治疗后随访中也可作为观察性指标。
点击下面图片了解《视光中心系统学习PPT优盘盒子》
圆锥角膜常“伪装”成近视、散光!基因筛查让它现形!圆锥角膜分四期,患者该如何巧妙应对?圆锥角膜,能让听者闻风丧胆,一听圆锥角膜,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致盲。其实,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圆锥角膜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专家提醒:了解圆锥角膜分期,有助于及时发现圆锥角膜,及早控制病情。圆锥角膜分四期,应对方法各不同。
NO.1圆锥角膜四个时期
潜伏期圆锥角膜潜伏期很难被发现,如果当一眼已确诊为圆锥角膜,另一眼再出现屈光不正时,就应考虑圆锥角膜的可能。
措施:佩戴框架眼镜。
NO.2圆锥角膜四个时期
初期圆锥角膜初期主要是屈光不正,开始可能是近视,逐渐向散光和不规则散光发展。
措施:佩戴框架眼镜或者隐形眼镜。
NO.3圆锥角膜四个时期
发展期出现典型的圆锥角膜症状,角膜上皮下出现变性,以玻璃样变性为主,使视力锐减。
措施:配戴硬质的高透氧隐形眼镜或角膜基质环植入手术来控制角膜的持续扩张。而近年来出现的角膜交联手术,是公认的具有延缓、阻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逆转角膜扩张的最佳治疗手段。角膜交联术通过使用核黄素来浸泡我们的角膜,再加特殊的紫外线去照射,使角膜组织变得更加牢固和稳定。
“角膜交联术在有效阻止圆锥角膜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解决一定的屈光度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视力。从而增加患者的安全性、舒适度,同时提高手术效率”。
NO.4圆锥角膜四个时期
晚期圆锥角膜晚期病变,只有角膜移植手术这条路可走了。
“许多本来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的圆锥角膜患者,却因缺少角膜,等待时间长,延误手术时间,只能在黑暗中度过,甚至失明。”目前,因角膜供体缺乏,国内多数角膜库几乎都处于“空库”状态。
为了解决目前角膜资源匮乏问题,让更多患者重见光明。厦门眼科中心成立了福建省第一家眼库,一方面积极接收全省各地的角膜捐赠,另一方面与国内外各大“眼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实现角膜资源共享。因此,眼库角膜供体相对比较充足,除需要满足急症患者外,患者预约等待角膜移植手术的时间最快只需一周时间。
首诊为视神经乳头炎的圆锥角膜一例 患者男,23岁。因双眼先后进行性视力下降3月余于年11月18日来我院就诊。
主诉及病史:
患者男,23岁。因双眼先后进行性视力下降3月余于年11月18日来我院就诊。
患者曾于年11月6日被某院诊断为“视神经乳头炎”收治11天。主要治疗经过为全身应用大量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球后注射药物(具体药名不详)。经过10余天的治疗,症状不见好转,遂转入我院诊治。
入院检查:
右眼视力0.1,左眼0.4;询问病史患者否认有家族遗传史和外伤史。9岁时配戴近视眼镜,矫正视力正常。近数月来近视度数快速增加,矫正效果极不理想。
外眼检查:双眼睑裂大小正常,眼球运动自如,结膜无充血和分泌物,当眼球向下注视时右眼下睑缘中央呈现v字型突起(Munson征)。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中央弧度增大,透明度下降,在角膜基质层后部可见细小垂直状条纹(Vogtstriae),相应处角膜显著变薄,其厚度约为边缘角膜的1/2(锥底处未见Fleischer环),前房轴深约5~7mm,房水未见混浊,瞳孔大小、形态和光反射均未见异常,晶状体无混浊及脱位。
眼底镜检查:瞳孔区可见片状阴影来回晃动(相当于检影镜下出现的“剪刀状”阴影),玻璃体未见明显混浊;视乳头颜色暗红,边界不清,乳头未见水肿,整个眼底图像欠清晰,血管走行方向大致正常,未见出血、渗出及裂孔等改变。
其它眼科检查:
非接触式眼压计检测:右眼10mmHg(1mmHg=0.kpa),左眼12mmHg。超检查无异常发现。
全自动电脑验光仪(日本N1DEK公司)检查,右眼未能测出数值;左眼-6.00DS+3.50DC×35°。
角膜曲率仪(日本N1DEK公司)检测,右眼K值为53.83/66.18×88,左眼K值47.34/51.84X47,显示屏中央的标准定位环比正常人缩小约1/2,而且严重变形,模糊不清,此环相当于placido盘映像的检查结果。
Orbscan角膜地形图仪检查,双眼均呈现典型的圆锥角膜图形:(1)双眼中央角膜曲率显著增加;(2)下方角膜变陡;(3)双眼角膜曲率差值较大。
临床诊断:
双眼圆锥角膜完成期。
治疗方案:
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视力矫正情况,右眼0.3+1,左0.8-2,随访一年,病情稳定,视力未见下降。
圆锥角膜是一种先天性角膜异常发育,以角膜扩张为特征,导致角膜中央进行性变薄,向前呈圆锥状突出并产生高度不规则近视散光的角膜病变。有文献报道,患病率欧美约为0.1‰-0.5‰;日本为0.7-0.8‰,我国尚未见确切的统计资料。
尽管圆锥角膜的早期临床表现比较隐蔽,但实际上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一般幼年起病,病程缓慢,多在20~30岁开始加重。按其临床过程分为四期:(1)潜伏期,(2)初期,(3)完成期(表现为典型的角膜锥形扩张,视力进一步下降,必须配戴角膜接触镜才能矫正部分视力),此期会出现四大临床特征:①Munson征,②Fleischer环,③Vogtstviae线,④角膜急性水肿。(4)变性期(角膜出现瘢痕.硬性角膜接触镜已不能矫正视力)。本例病人的临床表现不够典型,尤其是缺少弗莱斯撤环和角膜水肿两个特征,这给临床医生的诊断带来一定迷惑。
视神经乳头炎属于急性眼底病范畴,它的临床特征比较明显:(1)视力急骤下降伴有眼球转动痛或前额痛;(2)瞳孔光反射迟钝或消失;(3)视乳头充血伴有水肿,其上可见出血或渗出物;(4)视网膜静脉扩张弯曲;(5)临近视乳头的视网膜可有水肿、渗出和出血(此时称视乳头视网膜炎);(6)视野检查表现为中心暗点或视野缩小;(7)发病前期多有感染性疾病存在,如感冒、副鼻窦炎等。
本例患者的误诊原因主要是因为病人的视力呈现进行性快速下降,矫正视力难以提高,加之视乳头边缘模糊不清,颜色暗红,客观上给首诊医师造成了一种“眼底病”的错觉,从而忽略了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鉴别诊断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视力下降的速度和程度不同;(2)发病的原因和病史不同;(3)瞳孔对光反射的灵敏度不同;(4)眼底表现尽管有相似的地方,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有明显的不同;(5)视野检查结果不同;(6)某些特殊检查如角膜曲率检查,特别是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均有本质的区别。
点击下面图片了解《眼视光之实战应用》书籍目录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点击购买,别忘了点赞哦
↓↓↓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