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南山路介绍
南山路发展
南山路历史
南山路新闻
南山路图片
南山路资源

首发湖山志创刊号问世附第二辑征稿启

<中国美术学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网站

湖山志(第一辑)

中国美术学院校友会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烽火立校

激流立人

代代追蹑

薪火传承

雄关漫漫,发扬艺教

——记《湖山志》创刊号的问世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千百年来依寓在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而今催生了中国美术学院校友会会刊——《湖山志》。

一九二八年的西湖之畔,迎来了国立艺术院的成立,即今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彼时蔡元培先生英姿勃发、高瞻远瞩,让中国当时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与青山同歌,与绿水共居,学院的生命力延绵至今已九十一载。这九十一载,可谓风雨兼程,波澜壮阔。这幅历史长卷上有建校之初十年创设艺教的雄心壮志,有抗战时期九年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有新中国成立后的百花齐放,更有“八五”新潮后的意识觉醒……而今站在新世纪的时代潮头,雄关漫漫,往事历历,正所谓“青史青山两不忘”(滕固先生语)!西湖见证了无数校友同仁“为艺术战”的志魄,他们的精神数代绵延,历久弥新。

林风眠(左)、林文铮(中)、吴大羽(右)合影年11月,吴冠中(左)、赵无极(中)、朱德群(右)会面于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的“当代中国画家—吴冠中水墨新作、油画及素描”画展开幕式

中国美术学院历来重校史、敬先贤,无论在校师生,还是毕业后扎根、奉献在全国各地的校友,俱以母校悠远浩瀚之历史为荣,以先辈高山仰止之风神为尚。为人行艺,根基固矣。湖山志是校友志,也是先贤志,更是国美志。

年,滕固校长(后排左八)与国立艺专部分师生于昆明安江村

《湖山志》创刊号根据今年六月以来约稿、投稿及编辑部所搜集的历史文献,以内容划分,共七章:

一者师道。《学记》有言:“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以师弘道,心之所向。

二者课徒。艺院自创办之初,即以国画、西画、雕塑、图案等学科立校,老师和学生一起身心发动,教学相长,这种师徒授受式教学一直延续至今。老师言,闻者记,学者悟,成者用。

三者识见。艺院九十一年来,大家辈出,他们在涵养上用功,在识见上用功,乃吾辈楷模。

四者文思。韩愈《进学解》曾言:“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文思之妙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五者忆旧。岁月浮沉,记怀过往,母校在心,追忆青葱年华。

六者悼怀。故人虽逝,音容尚在,痛思悼之,感佩其心。

七者钩沉。名贤名迹,历史所遗,钩深致远,大道不衰。

中国美术学院校友会欲借《湖山志》撷师生之道,养湖山之神,聚校友之力,言天地之志。立志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记录、研究的重要平台,为今天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事业贡献心力!

(上)年,国立艺术院全体师生合影

(下)年3月16日,中国美术学院师生重访孤山

去年三月十六日,许江院长在国立艺术院的出生地孤山宣读《重访孤山赋》,其中言道:“立于学脉创生之地,亦知水与春风乎?逝者如斯,湖水未尝往矣。华光若是,春风卒莫消长。建校一代名师的足迹安在?落在岁岁入学与毕业的莘莘寄望,落在四万五千弟子的拳拳艺行艺心之上。”

记之,与全校师生、全体校友共勉!

最后,感谢钱晓芳、许江等诸位学校领导,《湖山志》创刊号在他们的支持和关怀下生根、发芽、长成。另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和浙江摄影出版社的赞助出版,使《湖山志》能以最好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特此致以深深谢忱。

中国美术学院校友会

二〇一九年十月三十日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校友会会长许江为《湖山志》创刊号作序:

孤山的湖山

孤山,一名孤岭,立在西湖的北里湖与外湖之间。东以白堤,西以西泠桥与蜿蜒湖岸相接,四周碧波萦绕,孤峙湖中。山屿古木葱茏,历代文人名迹叠匿。在西湖湖山胜景中,孤山独秀,受三面云山的挟护,自呈中心之势。

年春,蔡元培先生创立国立艺术院。林风眠先生等寻址在孤山,以“罗苑”为校址,以照胆台、白苏二公祠为教室及宿舍。3月正式开学,4月初,蔡先生赶来补行开学仪式,发表题为《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重要讲话。

国立艺术院暮春三月于平湖一岸的开学盛典,我们今天只可追慕。所幸留有众先师、学员拥立湖岸的存照。虽图像依稀,面容难辨,却楼树环围,丹陛绵延,特别有一份临湖坐石、惠风和畅之感,在我辈心眼中总是仙山琼阁的隽永气息。此中华民族艺术教育的盛事,即以这般湖山雅集的形象,长存历史。如是中华艺坛自然生命的写照,向之所欣,山高水长,往复推移,永难相忘。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王羲之《兰亭诗》)国美的湖山情志绝非虚设,俯仰俱拾。孤山的东北后屿,正是里西湖的“空谷回声”。葛岭苍苍,里湖泱泱,泊岸处曾是北宋隐逸诗人林逋的故居。当其泛舟湖上,有客来访,即开笼放鹤,见之棹船而归。故居今已不存,古梅鹤亭之外,犹有和靖先生之墓,石砌祭台,葑草丘顶,于僻静湖湾中散发孤芳气息。据传,林则徐先生禁烟失败后回京途中,曾来此拜谒同姓先辈。见墓圈荒圮,出资为其修坟。与此地相邻,一片白墙辉映,在美院历史上曾呈“一片云”宿舍。高林叠翠,流风拂渚,东端屿头耸立“林社”,为纪念杭州最后一任知府林启兴教育、办学堂而设。此地林山,林姓先贤踪迹溢满,当年林风眠先生可曾于清明仲秋登岭漫步来此?可曾与他的先贤们逐迹心谈?这湖山铺就的人文往迹,让美院于风神中屡有“逐迹”的体验,游于变化,感怀古今,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某种原发生命的精神由之溢出。

年秋至年初,我曾在孤山白苏二公祠旧舍寄宿三年。春雨秋风,骑行堤上,绿妆素裹,往来四季,倍感湖山风姿绰约。所居院门,斑驳悬额上,依稀可见“白苏公祠”字样。时有老先生来访,谈往昔旧事。忆当年,推窗遥对湖山,白堤、苏堤相挟,仿佛与千古独相往来。每黄昏,常往后山行,于林社道旁的宋樟浓翠之下感怀林木葱茂;于放鹤亭的石照壁下感怀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于“一片云”的清风踔厉之中感怀无尽的山气林光。其时我虽不知脚下山河远踪,却总在山路回转时,全身体味着湖山一日一变的韵致。多年后,读朱金楼先生《孤山忆旧》中句:“与西湖朝夕相处于天光之影、晨曦落日之中,乃觉晴湖、雨湖、雪湖、夜湖、朝湖、暮湖、春湖、秋湖……俱是胜境。”感受盎然,畅怀同歌。

年秋,第二届西湖国际雕塑双年展选址孤山东北屿区。从当年罗苑一带绵延至后山玛瑙坡,水岸掇拾,草树相隔,立置几十件雕塑,题曰“岁月如歌”。其时正值国立艺术院建院75周年。年轻的艺者遥想湖山,寄情岁月,以不同的塑体,追蹑先贤往迹,揣想美院传承不贻的湖山精神。这又是一次湖山间的雅集。有沿湖岸仿中装布钮一般的红扣装置,有湖中悬在瀑流之中的舟船,有仿佛“一片云”那般的素白石壁,有沿草坡立起的纵横交错的花墙。这些作品临空而降,仿佛从中国山水诗的传统中跳脱而出,“悠悠乎与颢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孤山岁月的往歌,化作“莫得其涯”的天地之气,点亮年轻一代的刚健之韵。在这难得放纵的时刻,青年艺者充分体验到邀约同游的自由,并在某一个特殊的点上,心凝形释,凝成情智合一的冥契之作。木落山静,湖空月高。美院的艺者,集体面对湖山,完成了一次“万物皆备于我”的原发生命的体验。此景此情,至今历历在心。

国美离开孤山已六旬。那湖山不老,风光依旧,虽旧址不在,却根基未动。如是湖山,不仅是家园,更是心性。它存于我们的生活周遭里;存于我们的历史记忆内;更存于我们从艺的风姿绰约之中。戊戌孟春,美院五百余师生,相约重返孤山。师友携手而行,从白堤和西泠桥聚拢。冷雨拂热面,春光沁赤心。众人会于罗苑至平湖一带湖岸,仿九十年前的盛会,应华夏命脉的邀约,留影湖山,留影历史,留影国美“不知所穷”的人文山水的诗性。

湖山当长歌,记忆到永远!谨以此文献给校友会会刊《湖山志》。

年9月13日

部分书影

部分图版斋藤佳三饭后茶歇的房间室内设计年年卢鸿基创作的雕塑《张权像》黄宾虹黄山松谷五龙潭.5cm×cm国画年潘天寿日课稿25cm×44cm书法20世纪60年代年10月28日国立艺专高冠华老师致唐献瑞信郑圣天月夜车水油画年载《中国青年》杂志年第7期金一德临摹博巴《潘天寿》cm×81cm油画年王公懿秋瑾组画(之七)秋风秋雨60cm×56cm版画—年诸乐三集古籀文28cm×33.7cm书法年耿建翌理发3号——年夏季的又一个光头油画cm×cm年吴冠中致胡梅秀、张超昧信彭小冲课徒画稿——墨梅.5cm×70.5cm国画年张钫自画像50cm×40cm油画年

附:

中国美术学院校友会会刊

《湖山志》(第二辑)

征稿启事

《湖山志》是由中国美术学院校友会主办的一本面向全国发行的刊物。本刊秉持学院“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校训精神,以“烽火立校,激流立人,代代追蹑,薪火传承”为宗旨,力求打造成集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于一体,深受各界欢迎的优秀校友、校史刊物。本刊为半年刊,面向广大校友征稿。

一、栏目设置

师道、课徒、识见、文思、忆旧、悼怀、钩沉、捐赠等。

二、征稿对象

全体校友及其亲属。

三、出版发行

本刊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和浙江摄影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四、投稿须知

1.题材不限,字数在字以内为宜。

2.有关师友、校史的回忆文章请附上个人在校时期的照片高清电子文件(或邮寄照片,编辑部使用后会及时归还),并注明照片的详细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源等。

3.文章中配有作品图片的,需提供作品高清电子图片,并注明作者、名称、尺寸、材质、创作年代等。

4.来稿请注明姓名、当年所在院系、入学时间、毕(肄)业时间、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并在信封上或电子邮件主题处注明“《湖山志》投稿”字样。

5.请勿一稿多投,所有来稿须为原创并未经公开发表或出版。要求信息真实、准确,文责自负。

五、截稿时间

本征稿启事长期有效,第二辑截稿日期为年1月31日。

六、投稿方式

邮箱:xyh

caa.edu.cn

联系人:刘老师

收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qqd.com/yjblthz/192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