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南山路介绍
南山路发展
南山路历史
南山路新闻
南山路图片
南山路资源

浙江富阳这位青年把小板凳做成了大生意

刘军连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9103325.html

凡物之本,始于元。在紧邻秦望“城市眼”的元匠家居体验馆,而立之年的王哲彬用传统“拆字”方式阐述创业初心——把“元”字拆开看,是“一兀”,“兀”指代传统木工的“兀凳”,即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小板凳。这是掌握传统木工榫卯手艺的入门课程,更是他创业之路的起点。

一元复始,万象新。“兀”字形似圆周率符号“π”,平凡的常数中,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创业三年来,王哲彬既着眼当代需求,又坚守匠人初心,从做好一张小板凳开始,逐渐把实木家具这个传统制造业,做成了覆盖高端家居定制、木艺课程体验、文化创意服务等市场的大生意。

△王哲彬(记者陈凌/摄)

把“爱好”做成一门事业

与许多同龄人不同,王哲彬的创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厚的家庭渊源。改革开放之初,他父亲从木工学徒开始做起,逐渐办起了自己的家具厂,40多年里一直没改过行。从小耳濡目染,设计精巧、美观实用的传统榫卯结构,让王哲彬对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的中华传统文化感到痴迷。

从父亲手把手教他用木工墨斗“弹线”,告诉他为人正直、处事公道的道理开始,木艺就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考大学时,王哲彬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主攻城市隧道方向。年毕业,他顺利进入了某国企就职,专业、兴趣都对口,工作也是按部就班,完全符合长辈们对孩子们的期许。

但对木艺的执着,终究还是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彼时王哲彬正带着几个学建筑的小伙伴到父亲厂里体验,眼见厂里不少师傅年纪渐长,自然聊起了“传承”的话题。“要不要做个工坊,把传统木艺做成课程,让更多人来体验感受传统榫卯工艺?”小伙伴们一拍即合,有了创业的念头。

年3月,王哲彬说服了父亲,辞去了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创业的路程。经过一段时间打磨,他在年正式创立了杭州元匠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从“元匠”工坊体验课开始,探索推广木艺文化。既保留榫卯结构,又融合现代审美的产品,逐渐受到了年轻人青睐。

在“教训”中积累创业经验

虽然有父辈创业积累下的经验,但正如掌握一门手艺必经摸爬滚打,创业之路也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年,王哲彬接到一个重要项目,为杭州南山路的一家餐饮店定制家居。这也是他初次尝试和其他供应商合作一些项目。但由于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服务质量低于他的预期,出于对品牌质量的把控,他不得不选择返工,贴钱完成了这个项目。

“那时刚刚在创业初期,确实铆着劲,但心里还是坚定一条信念,一旦做了,就要努力做到最好。”王哲彬说,此前,他最主要的供应商就是父亲的工厂,自家工厂无论从品控、交货期和售后服务,都让他更省心。但蛋糕做大之后,如何学着与新的供应商合作,把控好品牌质量,在供应链和客户之间做好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了他必须掌握的能力。

“我父亲那辈人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同行是冤家’——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低、蛋糕不够分。但到了我们这一代,整个市场的体量变巨大,术业有专攻,必须要学会跟别人合作,才有可能一起去把蛋糕拿下。”王哲彬说,正因为大家对“美好生活”有需求,传统实木家具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了一块“常新”的蛋糕。

今年上半年,王哲彬下定决心,要在制造端更重视“做好内功”。他把目光投向了“三化融合”,在传统木艺中更加重视数据的反馈。“一件家具从原料采购、处理、开料、开榫,到组装、光磨、打蜡,每个环节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他说,数字化不仅能提高效率,也一定会有利于传承——“过去就是缺乏量化标准,所以只能依靠师徒传承,虽然传统手艺量化很困难,但我依旧在积极做这件事。”

把“木艺课”开进大学课堂

看准了“新劳动教育”的契机,年,王哲彬把精心打磨的木艺体验课程送进了课堂。如今,在富春七小和春江中幼建设分园,都开设了“元匠”的木艺课程。今年,他还承接了洞桥镇“文化管家”的新项目,把生动有趣的木艺课程送进了农村文化礼堂——“茶余饭后,学做木工,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这让农村的男女老少感到新鲜。

在王哲彬看来,“新劳动教育”也好,“文化管家”也罢,背后都是年轻人对文化体验的旺盛需求,“新概念”需要大量内容去丰富,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巨大商机。“我们创立元匠的初衷,正是要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榫卯结构以及博大精深的木艺文化。”他说,年轻人并非吃不了苦,而是缺少人引领他们去认知,“有人喜欢,才会有人去传承”。

每一节课的背后,都凝聚了整个团队精心的打磨。传统结合现代的教学方式,总让学生们喜爱。动手之前,王哲彬总会先给孩子们讲故事——以第一节课举例,筷子标准长度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日本的筷子短而尖,重庆的筷子长而粗,又代表了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说起木艺文化,王哲彬如数家珍,“要让孩子们了解背后的故事,感兴趣了以后再去做,认知的效果就不一样”。

再比如说,让孩子们动手做一辆“投石车”模型,王哲彬既会给孩子们讲历史,细数一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会带孩子们动手尝试,通过做小实验、进行比赛等方式,掌握“杠杆、力臂、投射角、抛物线”等许多物理、数学概念。“孩子们感兴趣了,就会去钻研,尝试最优解,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获得认知,正是我的课程希望实现的。”

如今,王哲彬已经把木艺课开进了大学校园,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都有了校企合作项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这门课程,了解到了古老的榫卯结构,并且爱上了这门老手艺。“这些年富阳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精准的扶持政策,创业的氛围也越来越好,我们能够借势借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且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何其幸运的一件事情。”他说。

记者手记:

不忘本来,才有未来。认清来路,才有出路。王哲彬的创业故事,从来就不是“灵光乍现”,而是“厚积薄发”,就像是一个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年轻人,用勤劳双手一点一点把尘封的“小板凳”重新打磨得闪闪发亮的故事。

采访中,王哲彬总说自己“何其幸运”,并多次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发展的良好势头联系在一起。让人能感觉到他对国家大事、对地方发展的时刻关心,感受到他对父辈、对创业路上给过他各种帮助的人们的拳拳感激。

“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要做就做到最好。”或许这就是蕴藏在他那张“小板凳”中,闪闪发光的匠人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qqd.com/ykblthz/18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