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片验光法是指在患者眼前加减镜片,根据视力进步的情况,决定最适宜的镜片,以矫正屈光不正的检查法。近年来各种验光技术层出不穷,插片验光法逐渐被人们遗忘或骈弃。但其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验光方式,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可作为其他验光法的有益补充,且在特定环境中,插片验光甚至具备其他验光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1插片验光优缺点插片验光的优点1、设备简单:包括一个标准的镜片箱、视力表及试镜架等,此类设备结构简单、经久耐用,且价格便宜。
2、操作方法简便:检查者根据被检者的主观反应,适时更换试镜片(包括转换散光的轴向等)即可,无需冗长复杂的操作流程;
3、检查结果精确可靠:有经验的验光师遵循操作规范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技巧,可以得到非常精确的检查结果。
4、试戴效果接近真实眼镜:被检者可以直接戴插片验光的试镜架,进行模拟试戴,感受新处方眼镜的矫正效果。
插片验光的缺点1、部分人群不适合:插片验光是主觉验光的一种,需要被检者对不同的试镜片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因低龄儿童等特殊人群无法正确执行上述要求,插片验光自然无法在该类人群中实施。
2、操作时间可能较长:对于初学者,因无法恰当估算试镜片更换的幅度,导致镜片更换次数增多,操作时间延长。
3、验光师学习曲线长:插片验光步骤虽然简单,但如何以最少的镜片更换次数获得精确的检查结果,验光师往往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经验总结。
2插片验光一般步骤传统的插片验光要求检查者根据被检者远、近视力等信息,凭经验选择初始度数的试镜片进行插片验光,由于初始度数可能估计不准导致验光时间延长、精确度下降。因此,本文提出插片验光的改良步骤:
1、确定初始度数:获取电脑验光单,并结合患者年龄、视力等信息作适当修正,作为插片验光的初始度数;
2、插片验光;
3、处方。
3插片验光技巧在遵循插片验光操作规范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技巧,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即减少了验光时间,又使检查结果更为精确。以下叙述本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技巧性操作。
1.试镜架的选择:
验光师应该拥有一套相对固定的试镜架,并熟悉其结构、功能及特征。
试镜架的选择包括种类、材质、框距及镜眼距的选择。
1)种类:试镜架主要分为可调节型及固定型两种,前者虽然可以自由调节框距、镜眼距等参数,但因其结构复杂、重量大,容易变形及在鼻梁上易下滑等,导致可调节参数出现误差的几率加大。而这些缺点可以通过多副固定型的试镜架来弥补,只要选择恰当,后者更为合适;
2)材质:宜选择钛合金,具有质量轻、不易变形等优点,虽然价格相对高些,但使用周期长,性价比高;
3)框距:插片验光之前需先测量患者的瞳距,根据瞳距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试镜架,使试镜架中心距跟瞳距相近,这在高屈光度数的检查中更为重要;
4)镜眼距:一般为12mm左右,我们应根据患者鼻梁背的宽窄高低,选择合适的试镜架,使镜眼距尽量接近12mm,如果试镜架不能满足该要求,应该在后续的处方中考虑不同镜眼距所致的有效屈光度数改变,必要时对处方作适当修正。
2.起始眼别的选择:
检查眼别的先后顺序对检查结果没有本质的影响,在插片验光中,对于两眼屈光度数相近的病例我们一般习惯“先右后左”的顺序。但对于特殊屈光度数的病例,起始检查眼应选择“屈光度数相对简单眼(屈光度数适中,不合并或合并较低度数的散光)”。
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a.电脑验光单OD:-7.50DS/-1.00DC×,OS:-4.00DS。b.电脑验光单OD:-0.25DS/-1.00DC×,OS:-2.50DS。a、b病例中右眼的屈光度数过高或过低,且合并散光,相对左眼而言,其电脑验光度数误差较大,验光步骤相对复杂。如果我们选择屈光度数相对简单的左眼作为“起始眼”进行验光,先获得简单眼的屈光信息,这样可以对复杂屈光眼与电脑验光单的相差程度作合理评估(电脑验光对两眼的误差程度一般较接近),选择合适的初始度数,减少无效步骤。另外在简单眼检查过程中,使被检者快速了解检查步骤,使其更好地配合后续的复杂过程。
3.应答方式的选择:
应答方式是指被检者将视标方向信息反馈给验光师的表达形式,包括口述及手势。绝大部分验光师及被检者都习惯使用“口述”,但笔者认为在插片验光中建议使用“手势”——即用手势向验光师反馈所见视标的信息。原因如下:a部分患者(如儿童)方向感不强,从看清视标到口述出方向需要一段时间思考,容易导致方向叙述错误或致验光师误认为被检者不能清晰看见视标;b验光师可以直接从被检者的“手势”表达速度判断其看见视标的清晰度。c对于特殊人群如聋哑患者等,“手势”应答则是唯一的方式。
4.试镜片组合原则:
镜片箱配备的试镜片数量有限,千变万化的屈光度数需要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实现,一个屈光度数可以有很多种组合方式,不同组合方式的实际屈光力有一定的差别。主要是因为:1)试镜片一般采用玻璃材质且无减反射膜(耐用,不容易被“刮花”),单片的透光率一般是90%左右,多片组合后透光率下降更为明显;2)试镜片的片径较小(质量轻,便于操作),由此导致镜片的球差等增大,多片组合更为明显。
所以试镜片组合应遵循:尽量减少组合镜片的数量。a能用单片的不用组合片;b能用两片的不用三片组合,以此类推;c散光一般不采用组合镜片。
5.试镜片顺序原则:
既然试镜片可以互相组合,那就牵涉到组合镜片之间的前后顺序问题(在试镜架上的排列顺序)。我们知道,一般眼镜的镜眼距为12mm,试镜片与被检眼角膜的距离也应尽量接近12mm。多片组合的试镜片中必然有些镜片不在12mm这个镜眼距上,由此有效屈光度数会产生改变,改变的程度与试镜片的度数成正比。试镜片屈光度越高由镜眼距所致的“误差”也越大,因此,较大屈光度数的试镜片应放置在距离角膜12mm的地方(一般为试镜架前的第一个卡槽),散光也应遵循这个原则。
6.验光终点的确定:
插片验光中,我们可以根据被检者的手势应答速度来判断患者看到视标的清晰度,以决定是否为验光终点。如果加上-0.25DS被检者可以对下一行视标作出有效应答或在相同一行视标的应答明显加快,考虑“接受”该-0.25DS。如果连续增加2-3个-0.25DS后,只稍稍增加同一行视标的应答速度,但未对下一行视标作出有效应答,则视为验光终点,且不“接受”该-0.25DS。
4插片验光的选择插片验光是最基本、最常见的验光方式之一,合理有效的选择并应用插片验光,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为简便、检查结果更为准确。下列场合应以插片验光作为首选的验光方式:
1)诊断验光:
诊断验光在眼科临床中非常重要,是最常见的辅助检查之一。其特点是,对屈光“度数”的要求并不需十分精确,注重矫正视力和检查速度,插片验光可以满足上述要求。且诊断验光中大部分是年龄较大的老年患者,他们对综合验光仪验光法等“非直接”方式不易理解和接受,反而导致验光速度减慢,准确度下降。
2)征兵、高校招生体检:
征兵、高校招生体检通常安排在封闭的临时场所进行,不具备综合验光仪等大型验光设备,且担当验光工作的眼科医生对剪影验光、综合验光仪验光等检查方式一般不大熟悉。再者,该类体检一般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工作量,对验光速度要求较高,插片验光无疑能很好地担当这个“角色”,因此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规定“插片验光”为官方认可的检查方式。
3)社区医疗机构:
随着社会的变革,普通眼科保健已逐渐进入了社区医疗,在经费、人员相对不足的社区机构,眼科医生开展相对简单的插片验光项目,可以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屈光检查服务,并对视光相关疾病的筛查提供帮助。
4)其他:
对于主观配合好的患者(如10岁以上的青少年及非远视成人患者),有经验的验光师可以获得较准确的检查结果。
5插片验光的实施1.基本场地的设置:
插片验光场地设置需要满足下列条件:
a相对独立的空间;
b各项距离符合标准;
c方便检查者操作。
2.视力表的放置:
为方便检查者操作,一般采用2.5米处放置平面镜反射视力表的检查方式。视力表、镜子与被检者成一直线,视力表的高度为1.0视标刚好位于被检查头顶上方。这样避免了被检查自
身对视标的遮挡,也减少视轴不在同一直线可能导致的视标变形及产生反光等不适感觉。
3.被检者的位置:
被检者应位于视力表的正前方,背对视力表,面对平面镜。因被检者的身高差异较大,很难保证视力表的1.0视标刚好位于被检者的头顶上方,我们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解决:a、被检者采用坐位(人体上半身高度差较小);b、配备高度可调节的凳子。
4.检查者的位置:
检查者的位置以方便操作为前提,如对于惯用右手的医生来说,宜位于被检者的右手侧。
插片验光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验光方式,只要我们遵循插片验光的基本原则,善于应用相关技巧,就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验光结果,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
插片验光双重奏以及雾视验光前的注意事项在眼镜行业中有不少验光配镜人员只能解决一般问题,一旦遇到少见的或疑难问题则束手无策或解决不妥,令顾客失望。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并结合理论积累一些解决验光配镜疑难问题的经验,现分享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高度远视和近视1.高度近视(-6.00DS以上)
对初次配镜者如完全矫正有明显不良反应,则可由2/3的屈光度开始配镜,3个月后随着不良反应的减轻逐渐达到满意矫正。有时递增度数到完全矫正可达3次之多,每次提高一般在-3.00D以内,这是因为睫状肌恢复正常调节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对曾戴过高度近视镜的患者,也有可能提高1次屈光度就能达到满意的矫正视力。笔者曾接待一位51岁妇女,原戴镜:R-17.75DS,L-15.00DS,双眼矫正视力为0.4,当时电脑显示R-25.00DS-1.5DC×91,L-23.75DS-1.75DC×7,实配R-20.00DS-1.25DC×91,L-19.00DS-1.00DC×7,其矫正视力均达到1.0,患者试戴1小时未感不良反应,高兴而归。实际上,对老年人只要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配镜度数可适当低些,这样既可远用又可近用。
例如60岁顾客为-12.00DS,实配-9.00DS,如远视力矫正到0.8,近视力正常,无不良反应即可。至于P.D取远,近用P.D之平均值,如只选远用或近用取相应P.D。对于学生应力争完全矫正。高度近视,特别是-12.00D以上的近视常有合并症,如晶状体及玻璃体混浊、眼底变性等。为了探知有无合并症及其轻重,曾尝试完全矫正,看最好的矫正视力是多少,如达到≥1.0,可初步认为无合并症或有轻度合并症。
当很难判断矫正视力能否再提高时,取小孔镜置于矫正镜片前,如视力仍无提高,就判断矫正视力到此为止。这样做,有利于加速选择适宜的屈光度镜片。
2.高度远视(+5.00DS以上)(1)有晶状体眼:由于少年儿童眼的调节异常活跃,在初步验光后仍需要散瞳或用云雾法缓解调节,待瞳孔恢复正常时(用复方托品酰胺于第2天,用后马托品于第1周后,用阿托品于第3周后)再行验光,然后对比散瞳前后的屈光度,开具处方。一般处方上的屈光度数位于散瞳前后屈光度数之间,这是因为既要排除调节紧张的干扰,又要考虑日常客观存在的剩余调节。
也可以用显性远视度+1/4隐性远视度作为配镜度数,或取2/3的当天散瞳后的屈光度,但均不如前法准确可靠。如用云雾法缓解调节,可当天决定处方,但不如散瞳效果好。如初配时不适应可稍减镜度,在短期内逐增镜度至充分矫正,以防内斜视及弱视发生。对青年及成年人,由于调节逐渐减低,一般不作散瞳验光,必要时采用云雾法,取正常视力或较好视力的最高度数。
(2)无晶状体眼:常见于白内障患者晶状体摘除者,一般取+10.00DS(或+11.00DS)加上原屈光度的一半作为配镜度数。
二、屈光参差显著当由于屈光参差所致视网膜上的影像大小产生5%之差时,为两眼融像的最大限值。通常主张用普通镜片矫正屈光参差时,两侧镜片的度数相差不能超过2.00D,这已成为常规,如能做到当然很好。
但文献(徐宝萃.眼镜处方的确定原则和方法.眼屈光专辑.,3:82.)作者通过例屈光参差患者的研究发现,两眼屈光度相差4.00D以下,常常能全矫正,其视像多在3%以下;屈光度相差在4.00~5.00D时,多数可矫正,其视像多在3~4%;屈光度相差在5~6D时,为接受与不接受的临界值,应争取全矫正,其视像多在4~5%之间,屈光度相差在6D以上时,通常难以矫正,且多丧失立体视,其视像多在5%以上,应作适当的部分矫正。本文作者曾为多例患者两眼配镜屈光度相差在6.00D以上,并无不良反应。
例1,为42岁男性患者,裸眼视力右为0.1,左为0.25,配镜右为-13.00DS-2.00DC→0.4,左为-2.5DS-0.5DC→1.0。
例2,为30岁男性患者,裸眼视力右为2.0,左为0.1,配镜右为平光,左为+9.00DS+2.00DC×→0.8。每例的两眼屈光度虽相差在10D以上,但感觉良好,且能防止废用性弱视的恶化倾向。可见对眼镜矫正的适应能力有很大个体差异,尤与年龄有关,也可能是由于主眼发挥视功能优势的缘故。
三、一般散光1.散光初次矫正:不管是否戴过眼镜,还是散光程度如何,在最初接受散光矫正时,都有可能出现对散光矫正镜度的不适应,甚至0.25D度的散光都接受不了。对这样的配镜者一定精心检测、精心考察试戴效果。
2.高度散光:对于高度散光者,初次配镜时对散光的完全矫正方案常常不能接受。通常是采用等效球镜的处理方法(即适当减去部分散光度,并将其一半加入球镜度中)予以解决。一般而言,以降低0.50D散光的视觉效果最佳,过多的降低散光度对视觉效果会有影响,而且降低得越多视觉效果也会越差。对双眼军委高度散光者,两眼减去的散光度数最好一致,两眼散光度数片差最好能控制在1.50D之内。首先取1/2或2/3的散光度开始配戴,分几次,逐渐加大散光度,最后接近或达到原屈光度,获满意矫正视力。
3.散光度增加:一般而言,散光度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倘若散光度变化幅度比较大,大多是由眼的外伤、角膜病理改变所致,再有一个因素就是原戴眼镜的散光度不正确。对于散光度变化比较大的被测者应通过相应的检查,首先是要明确致变的原因,其次才是散光的矫正。对以往戴过散光眼镜的人,在追加适当的散光度的时候,一般不会引起一场的视觉反应。
4.修正散光矫正数据:在验光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散光轴位存在明显偏差、散光过度矫正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有时可以通过一次修正就可以实现完全屈光矫正的目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被测者很难一次修正到位,这就需要向被测者说清楚,并逐渐修正至完全矫正为止
5.散光矫正原则:散光矫正的原则,也可以叫做散光矫正的目标。尽管我们有时不能通过一次配镜就能使被测者实现正轴-完全散光镜度矫正目标。但是这一最终的目标始终是不能改变的,这是大家一定要记住的。
四、混合散光首先要考虑是否需要球-柱镜度的转换,当柱面透镜度绝对值≥球面透镜度绝对值时,倘若判定为混合性散光,就又发生错误的可能,只有通过球-柱镜度转换后,才能做出准确的判定:转换后的柱镜度仍>球镜度是为混合散光;倘若球镜度已>柱镜度则为复性散光;变换后,球镜度消失则为单纯散光。
球-柱镜度转换的目的是,利于镜片制作,简化处方形式,利于分辨散光类型。
球-柱镜度转换的方法是,新球面透镜的顶焦度为原球面透镜与柱面透镜顶焦度之代数和;新柱面透镜的顶焦度为原柱面透镜顶焦度的相反数;新轴位:若原轴位小于或等于的加,大于的减。用3个字来表述的话,就是:和、变、转。和,即球镜度与柱镜度的代数和;变,即翻转柱镜的符号;转,即将柱镜轴旋转。
在散光的验光配镜中,混合型散光的矫正难度是相对较大的。究其原因,是混合性散光者对屈光矫正镜度的适应性相对较差。有经验的验光师一般会在验光时,通过适当改变球-柱镜度转换的形式来探究被测者可以接受的屈光矫正镜度,在实际眼光中采取的球-柱镜度的转换形式有以下4种:
(1)球-柱镜度的完全性转换,例如:
使用上述方法进行散光的球-柱镜度转换就叫做完全性转换
(2)散光度折半—半量柱镜-等效球经转换
如能完全矫正则行之,一般情况下为了减少不良反应,仍可应用最小弥散圈原理,减少散光度的一半加于球镜度上。
(3)0.50DC—生理性-等效球镜转换
倘若只讲0.50DC转换为球镜度的话,这种转换形式就可以称为生理性-等效球镜转换
(4)去散光—全效-球-柱镜度转换
即将全部散光度折半加入球镜度,这种转换后散光读完全被取消。因此称为全效-球-柱镜度转换。
上述4种镜度转换形式中,球-柱镜度完全性转换的视觉效果最佳,生理性-等效球镜转换与球-柱镜度转换的视觉效果基本相同(应当没有视觉差异感)。视觉感觉居于其次的则是半量柱镜-等效球经转换。全效-球-柱镜度转换的视觉感受最差,会有比较明显的矫正视力的降低。因此,在视光学矫正中,一般不提倡全效-球-柱镜度转换的方式。
五、斜向散光斜向散光,使之散光轴向大约在或方向的散光。这种方向的散光矫正起来难度也相对较大,特别是两眼散光轴位偏差又较大的被测者,由于习惯视觉定势的影响,要想确认准确的轴向和散光度而又不借助于散光表和交叉柱镜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在实际验光中,准确的轴向和散光度,不一定能得到良好的屈光矫正效果。这时,就需要验光师对矫正轴向及镜度进行必要的修正。进行散光轴修正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将屈光矫正的散光轴向尽量向水平、或垂直进行调整。当然,如果一味地追求无不良反应,把散光轴向近水平或垂直方向过渡调整的话,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将会出现较大的残留散光,这就会使屈光矫正达不到理想、合理的状态,此时的配制的眼镜也就会偏离被测者屈光矫正的生理需求。这样的眼镜不可能为配镜者带来良好的屈光矫正效果。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视光专业书籍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