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间里有一个苹果,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个苹果既被放到了桌子上,又同时被放到了卧室里,那么你一定会感到很奇怪,因为根据常识,任何物体在某一时刻都会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在某一时刻t,要么这个苹果在桌子上,要么这个苹果在卧室中,绝对不会存在苹果同时在桌子上与卧室里这种情况,这是很轻易就可以判断出来的,如果有人告诉你:物质其实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位置,但物质能够拥有如此神奇的能力,需要在一个特殊的范围内,这个范围就是要远比这种能力更为神奇的量子世界。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在没有被观测的前提下,微观粒子是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位置的,如果微观粒子想做的话,它还可以同时存在于3个、4个、5个……N个位置,一个微观粒子在没有被观测的前提下,它的位置可以是A,也可以是B,也可以是C,这看起来的确很离谱的,因为微观粒子的这种行为不符合宏观世界的认知,
我们也从来没有看见过同时存在于多个位置的物质,产生这种疑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观察世界都必须借助“观察”这一手段,但如果抛去“观察”这个手段之后,物质的本来面目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微观粒子会以概率的形式,活蹦乱跳的穿梭在宇宙的各个位置。
可能有的读者会说:人类获得的认知必须要借助观察,但微观粒子的这种特性只能在不被观测的微观量子世界才能施展,那么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既然我们看到的都是被观测后的微观粒子,我们如何能证明这种只有在不被观测的情况下,微观粒子独特行为的正确性呢?
其实,微观粒子能够同时存在于多个位置最好的证明就是双缝实验,双缝后展现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不仅仅证明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还证明了这种概率相交的叠加状态,后来物理学家将双缝实验的实验对象进行扩大,光子、电子,拓展到原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甚至带有半生命体性质的病毒,
双缝后面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始终不变,这似乎向物理学家揭示了一项真理:不仅仅物质同时可以存在于多个位置,波粒二象性也是物质的基本性质。
物理学家将实验的对象拓展到原子、分子,甚至带有半生命性质的病魔,波粒二象性仍然存在,似乎此时我们可以准备在物理的基本性质后再增加一个性质了?,不,秉承着科学的严谨性,似乎我们还忘记了一项,那就是反物质,是的,在人类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内,反物质的含量是极少的,但是在整个宇宙诞生及构成的层面上看,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正物质与反物质的含量是相等的,或者说物质就是由正、反物质构成的,既然我们在正物质身上发生了波粒二象性的性质,那么反物质身上也存在这种性质吗?
基于这种猜想,近期瑞士伯尔尼大学的AkitakaAriga进行了反物质双缝实验,实验的对象是电子的反物质:正电子,也就是带有正电荷,自旋方向与电子相反的一种粒子,正反电子相遇会发生湮灭,并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实验的环境必须在真空内进行,实验证明:即使是反物质(正电子),在大量正电子经过双缝后,也可以发生干涉行为,并且形成干涉条纹。
瑞士伯尔尼大学AkitakaAriga的这项实验证明了:波粒二象性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之一,同时也为验证反物质的其他性质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反物质是否收到引力作用?反物质受引力作用是否与正物质相反?宇宙中是否存在反引力等等。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