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猪的第十五篇原创,主笔为麦兜,第4部分主要为小粉猪观点。
1.异域风情中乱入的美国文化
一个月前我去了趟瑞士。
在整洁的瑞士火车上,窗外是连绵不断极有瑞士特色的田园风光。列车中途停站时,有两个身着瑞士军装的年轻人上来坐到了我旁边,他们的帽子和衣襟都别着闪亮的瑞士十字红旗。两个人很兴奋地用德语讨论着什么。
我不懂德语,也无心听他们聊天,不料这一路坐到伯尔尼,我竟然听懂了个大概。因为他们言语间净是我熟悉的英文词汇,有漫威宇宙啦、蜘蛛侠啦、奇异博士啦、星球大战啦。那一刻我觉得很有趣,坐在这乡间奔驰的列车,尽管眼前是旅行者最喜欢的“异域风光”,车里最热火朝天的讨论竟然是美国超级英雄电影。
这不是我第一次在旅途中感受到美国文化输出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这些微妙的渗透我在很多“异域风情”的地方都见过。
少女峰旁老旧的小镇咖啡馆、冰岛南岸的民宿、北海道街头的拉面店,都响着和我车里本地电台放的差不多的美国流行乐。有很多个时刻,无论眼前的风景如何独特,耳边的语言多么迥异,BrunoMars,CamilaCabello的嗓音一出来,我秒回亚利桑那。
2.“我恨铁不成钢”
系里的同学Ed暑假去了日本,回来后的他,说起日本这个国家瞪大双眼滔滔不绝,言语间都是东方文化初体验的新鲜感和赞誉。
“日本的庭院好雅致好有味道……”
“日本寺庙真多,那些纸扎灯笼和香火是很特别的文化。”
“日本的食物也太好吃了,经常选择困难。”
我很想打住他说这些其实中国更多呀,除了动漫。但Ed早已进入迷弟模式,饶有兴致讲起他烧香求签的经历,最后他说,下个假期打算去泰国。
Ed不是一个人,我身边这样的美国人简直不要太多。世界范围内,日本的文化输出都强大而出色。你看旅游,日本的旅游体验是真的棒啊。人性化、干净舒适、精致省心,各国旅行者的赞誉当之无愧。
而幅员辽阔的中国,雪山冰川,峡谷草原,江南水乡,帝国古迹,旅游资源丰富得像个宝藏。但世界旅行者千千万万,却鲜有人问津。看过一个西班牙关于中国旅行的攻略板块,除了对景色古迹的赞美,有一大部分都在诉说旅游宣传不力,开发急功近利,尤其对外国游客非常不友好,签证难办,旅馆不好住等。
你看食物,日料在美国亚洲菜里有着极高位置,以至于在美国的很多中国人韩国人,放着中餐馆韩餐馆不开,跑去开寿司和拉面店。你能想象我经常走进日料店,就听到各种口音不正的“Irasshaimase!(日语:欢迎光临)”,坐下来不久就听到厨房传来韩语、汉语甚至粤语的心情吗。
曾经我也想不通,他们为什么不好好做家乡菜弘扬美食文化,却拙劣模仿日料,毕竟附近连个像样的粤菜馆都没有,劣质日料一大堆。后来我明白了他们也只是想多赚钱,日料店定价高又受老美欢迎,做个差不多的质量也不难,但中餐因为历史原因总是被当作廉价快餐,定价高了本地人根本不来。
美国的中餐还算好了,在欧洲吃中餐更容易踩坑。
16年在意大利某小镇,和大伙走进全镇唯一一家中餐馆,看见写着“中国式意粉”的菜不知道是什么,在众人的怂恿下点了,结果上来一小碟三丝炒米粉,做得还没有我大学食堂的早餐好吃,定价近10欧。
去年在海德堡,到访第三天晚上吃腻了香肠,看见家装潢不错的中餐馆就进去打了个盒饭。回家吃了两口赶紧吐了,油腻,咸的发苦,食材没一样新鲜。我赶紧扔了出门吃意粉。
次日在海德堡大学和当地学生一起吃饭,我问他们吃中餐吗。他们略有尴尬,说只有真的没钱的时候才去吃街角那家中华快餐,便宜,但是味道真的一言难尽。我赶紧澄清说,这些都是假中餐,真正的中餐可好吃了,有机会请你们一定要去中国品尝。
他们会信吗?而我早就恨铁不成钢。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国外普通市民,常常只看见它廉价质量不好。
3.“我吹爆《长安十二时辰》”
去瑞士之前我粉上了《长安十二时辰》,在这个夏天里狠狠火了一把的国产剧,可能很多人都看过了。上一次让我如此喜欢的国产剧还是《琅琊榜》,但这一次看《十二时辰》之后我却久久出不来了,我跑去看道化服的花絮,跑去读唐玄宗李林甫李泌的正史,跑去搜唐代的西域文化和边塞诗歌。我一遍遍地听《清平乐》,我蹲在豆瓣小组里等更新。
我自己都惊讶,问自己这故事是不是如此之好。其实让我出不来的不是剧本身,是剧里重现的那个一千多年前的盛唐。国内不乏优秀的古装剧,但能营造出这样有现实质感、让人流连的世界的,极少。
从小我们背唐诗,在学校要学唐史。我做这一切的时候除了为了应付考试,并不知道有什么意义。长大一些后,亦也许懂得从美学的角度欣赏过古代诗词。
但这部神奇的电视剧有不凡的匠心,除了极力还原盛唐的道化服和烟火气,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孜孜不倦地从画面、音乐、台词等等特地进行文化植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我能感受到背过的唐诗、学过的历史背后盛大的生命力,它们背后那些或喜或悲、起起伏伏的人生,和那个曾经存在过的有着丰富细节的世界。
一言以蔽之,我觉得我被“文化输出”了。又因为自己就是这个文化里长大的人,现又身在国外,说输出还不如说是重新发现,产生了一种少有的共鸣和感动。
私以为,《长安十二时辰》简直不能更适合做文化输出,而它也的确已经出口几个国家。亚马逊和油管(youtube)上华人群体大加赞赏深受感动,外国人大开眼界直呼过瘾。《长安十二时辰》的周边,比如音乐加工和背后的历史文化解读层出不穷,油管上亦有华人给外国人解答文化问题的现象。
(自得琴社)
电视剧在文化输出,周边衍生物也在文化输出。自得琴社演奏了主题曲《清平乐》放在油管,我看到了有华人说感动得哭,“有些音乐你小时候不喜欢,越大越发现他们是你血液里的东西”,有外国人惊呼这丝竹之乐像从未听过的天籁之音,“从此认识了中国传统乐器”。
在自得琴社的其他一些传统乐曲视频下,我还看过有人评论,“西方喜爱日本的东方韵味,赞赏其传统文化的美和哲学,往往不知道这些都最先来自于古中国,这个巨大的文化宝藏竟无人知晓。”
(Youtube网友评自得琴社演奏的一些传统乐曲)
4.网友:一个李子柒抵得上一百个中宣部
小粉猪前段时间迷上了B站网红李子柒。李子柒可以说是油管上中国文化输出的第一大户,甚至有网友说,一个李子柒抵得上一百个中宣部。那她到底做了什么呢?
她把自己田园古风的生活制作成视频,记录自己在山间的衣食起居,采织耕种,按照二十四节气准备精致美食,让屏幕另一头无数的城市人在线实现了田园梦。不仅在国内圈粉无数,更是在油管上俘获了数千万世界各地的粉丝。
经常逛油管的朋友都知道,油管在政治问题上是个是非之地,谈到中国的视频,底下往往很快有大陆、香港、台湾、海外华人几个群体因为政见不同吵架。然而李子柒的视频深受华人群体喜爱,评论区常常是一片世界民族大和谐的景象,政见什么的已不再重要,因为这些视频唤醒了大家本是同根生的文化深层记忆。
李子柒做视频的初衷当然不是为了文化输出这么高大上的目的,但她却完美达到了文化输出的效果,典型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那她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文化输出呢?
我觉得原因之一在于,传统生活方式的输出,外国人接受的门槛比较低,从衣食住行切入,相当平易近人,虽然世界各地文化各异,但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想象大抵都是相似的,李子柒找到了这个共通点,只是这个点穿上了中国文化的外衣。
我们一说到中国文化,印入脑海的往往就是琴棋书画、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化。说实话,外国人要欣赏这些东西,门槛很高,首先语言就是一大难关。对比之下,建国历史很短的美国,没那么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输出的门槛就相对低很多,英语又几乎是最容易学的外语,再佐以政治经济影响力,文化输出自然强劲。
那除了传统文化,近现代我们有什么可以输出的文化吗?仔细一想,建国以来这些年,大陆人民好像不是在内耗,就是忙着挣钱去了,没什么时间和心思发展文化,为数不多的大众娱乐消遣,也被港台地区狠狠文化输出了一把。
八九十年代,港台流行歌曲风靡大江南北,零零年代,台湾偶像剧把我这样的九零后钉在了电视机前,再往后又迎来了韩流日潮……当然这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港澳台地区和日本韩国确实比我们先富起来。
这些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的文化输出也有了兴起的势头。可是近现代文化的荒芜,让我们很多时候只能去挖掘古代传统文化,如果说现代日本有动漫这样的文化产品和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沟通,那我们,我们有什么文化产品可以和年轻人沟通吗?
(日本的动漫文化)
政府当然也非常重视文化输出,比如遍及个国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但政府的沟通方式更多是自上而下的。举个例子,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曾经登陆过纽约时代广场,每天循环播放,这有点像到人家家门口做了个硬广,而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软性植入。不容易让人记住不说,还可能让人心生距离感。
最近几年自媒体的发展,开启了“普通人看世界的视角”,李子柒这样的网红,用视频和网络的媒介与外界沟通,让世界看到了有审美、有文化积淀、有创造力的普通中国人的形象,补足了国家层面难以实现的平易沟通。
可是话又说回来,网络时代让每一个人都有了文化输出的渠道,但我们做为个体,真的有输出自己文化的储备和能力吗?我以前一直以为我们很重视文化传承,直到我去了台湾,有了对比,才意识到原来我们传承得不够。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思想很西化,传统文化又传承得不好,常常一不小心就被自己的文化反输出了(或者说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文化)。
能让个体真正具有文化输出的意愿和能力,关键还是先要有文化自信。在西方文化盛行的今天,能让“俗气”的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当中变成“洋气”的时尚追求是一个突破。
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是足够美的,比如在什么都不懂的小时候,我曾经跟着外婆很迷恋看粤剧,我只是觉得这种艺术表现很美很动听。但这当时在小伙伴中显“俗气”,或许不是什么炫酷的爱好,于是慢慢长大的我再也不会主动看戏剧。
好在,近些年来汉服圈、中国风流行乐、文创产品、各种美食和文化影视节目的流行终于也让古板的传统文化变“洋气”了起来。文化自信,终究不是拉横幅喊口号就能出来。
5.“我们的人民都买你们的牛仔裤”
我想起真正的盛唐时那种文化气度,向东辐射日本,向西辐射中西亚,那时的文化输出不输现在的美国吧。古代文化输出营造出来的大中华文化圈、东亚儒家文化圈,至今都没怎么变过呢。
人们总觉得文化输出只是经济和政治强大之后的衍生物,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它却是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的帝国可以崩塌,文化却始终留存。
如果因为政治上有隔阂而不重视文化输出,这是个巨大的损失。经济和政治是理性的,文化却多是感性的,是可以感染人心的,输出了这种感性,其实亦能成大事。
(游戏《文明》5中一位身穿牛仔裤的领袖)
我玩游戏《文明5》,创立一个文明并且取胜,最简单的是科技胜利,最残暴的是军事胜利,最有挑战性我也最爱玩的是文化胜利,说到底,就是要靠文化输出获胜。
游戏里,你需要要产生足够多的艺术家,鼓励考古,派传教士,送艺术家世界巡演,大力修建酒店,发展旅游业。“我们的人民都买你们的蓝色牛仔裤,听你们的流行音乐。”各国领袖这番话多说几遍,你的文明就差不多是世界文化中心了。
中国的文化输出,道阻且长。待这朵文明之花再次盛放之时,世界一定会惊艳。
-THEEND-
读完文章有什么想法?轻触“留言区”,告诉小猪吧!
你可能喜欢:
世界尽头与冷酷异星
一个人在冰岛旅行是怎样的体验by麦兜
在马萨诸塞州,我找到了世界上最有文化的砖头by麦兜
AI帮我们开车的时代还有多远?——从美国凤凰城里的机器人说起by麦兜
麦mai兜请麦兜吃鱼丸粗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