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曾经在不同时期问过我,你对你的交换生活最大的期望是什么,你的交换生活是怎样的,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对瑞士的印象是怎样的,你觉得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每次我都很认真的思考回答,但我总是有不同的答案,每次回答后也总会觉得不太准确。可能时至今日,我也不能给出一个完美的总结。
刚到瑞士的第一天,接待家庭带我去伯尔尼看学校
接待家庭
对于我们而言,接待家庭非常重要,他们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你对一个国家甚至一个社会体系的看法,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你的交换质量。所以如何处理好与接待家庭的关系是我们交换中的一大难题。
拿我来说,我的住家就是一个传统的瑞士家庭,单亲妈妈把我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抚养成人,最大的哥哥已经长大搬出去住。住家妈妈是个很安静很传统的瑞士女人,勤勤恳恳为家庭付出,她从不舍得让我们帮忙做家务,我每次想要帮她做家务总是被她赶走,说家务就应该是妈妈做的,我怎么能让孩子做,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必须是由我来做的。我接待家庭的条件不是很好,有时候住家妈妈要上班到夜里12点,第二天早上6点又要出门上班,干着最累的工作却领着最低的工资,生活很累,所以她没有那么多假期,我们也没有那么多在一起的时光,我们的关系也就只停留在生活上的交流(所以我一直认为瑞士人高冷不喜欢跟进行情感交流)。我的住家哥哥姐姐也只是浅浅的打个招呼,这让我这个来自热心好客国家的孩子感到了不适应,一度怀疑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大家都不这么热情(后来我才发现原来瑞士人也有“社交恐惧症”—跟不是最好朋友的人说话从不谈心情。
接待家庭的经济条件让我第一次了解了在瑞士这个人均GDP全球第二的国家中,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最低工资是邻国正常的两倍多,这也直接导致了人民的生活成本变高,这使劳动力少的家庭生活艰难,虽然没有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但也是简简单单。所幸我的接待家庭允许我自己做饭,这才没有苦了我这个“中国胃”。我对自己有这样的经历感到特别幸运,因为除此之外我不会再有任何一次机会了解到这样的瑞士。
第一次跟住家妈妈和姐姐去爬山
住家妈妈抽空带我和姐姐我去了梦想中的巴黎
跟住家哥哥姐姐参加party
学校生活
交换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是学校与同学。瑞士的学校分有私立和公立的,也就是Gymnasium,根据学生的喜好又分为理科院校、文科院校和商科院校。我就读的是文科学校,上课内容跟国内的差距不大,唯一区别就是自选课特别多,比如音乐、美术、生物、数学、化学、物理都是选修的。老师说是这样是为了不浪费学生时间,可以针对性培养人才。因为在瑞士大多数的学生在Gymnasium毕业后并不会去全球顶尖大学进修的,相反,很多瑞士学生是不愿意上大学的,他们更愿意去半工半读的“职业中学”。相比较高的学历,更多的人追求的是社会经验的累计。这点算是跟国内特别不一样的了。
我的学校
午休的时候大家一起在草地上休息
风土人情与地理位置
来瑞士就不得不提美景了,很多人问我住在公园里是什么感觉,我都会回答,美的让我觉得我也是一幅画。我住在位于首都伯尔尼东南部的图恩镇,上帝的右眼—图恩湖就是以其命名的,她的美不同于苏黎世的奢侈繁华,也不是日内瓦的优雅,而是与世隔绝的静谧美,安静的让人心动,打动你于细节之中。周围被伯尔尼阿尔卑斯山环绕,房屋依山而建,缤纷的嵌于一片绿色里,让人感到单单是看着他们就心情愉悦,更别说住在里面了。我的学校被我誉为观赏图恩湖和伯尔尼雪山的最佳观景点,全景窗户能给人对于雪山和湖泊最全面的视角。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当地人已经对这样的美景已经司空见惯了,每次当我在窗户前被美景迷得走不动路的时候,他们总是觉得奇怪,认为并没有什么好看的点。想体验最正宗的瑞士生活吗,那请来伯尔尼吧,这是伯尔尼人最常说的一句话。且不提她是瑞士首都,光是她的地理位置就最能概括瑞士三个个基本特点—多山,有水,好看。伯尔尼是一座谙于辩证法的城市,她有奇妙的对立与统一之美,无论是整个城市的物理架构,还是城市里缓缓流淌的生活,又或者是整个城市的发展节奏。阿勒河将伯尔尼一分为二,西岸的老城与东岸的新城,优雅并存。这也是瑞士的一大特点,古典与创新,不论建筑还是生活,共存都出奇的和谐。
秋季的图恩湖
夏天的日内瓦湖
冬天的马特洪峰
最终
总而言之,在外飘荡一年的我终于回家了,离开了让我又爱又恨的欧洲。回头看看这是这十一个月来走过的路,后知后觉,如果只呆在舒适区那必然是轻松自在的,但同时也只会原地踏步甚至顺流而下,只有敢于跳到学习区甚至恐慌区时你才会真正学到点什么,比如交流,比如成长。
扫描屏幕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