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乐于助人。实际上,不只是人类,无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的利他行为在动物中广泛存在。比如《自然》上曾有研究发现,普通吸血蝠(Desmodusrotundus)会反刍血液作为救命餐,喂给挨饿的同伴。
但问题是,施予者怎样判断对方的需求是否真实呢?
为了提高获得帮助的几率,接受者会主动表达请求,比如通过声音和肢体动作,来传达“快帮帮我”的信息。就好比大街上有陌生人泪汪汪地对你说他饿坏了,求你施舍十块钱来买面包吃,怎么才能确定他是真的饿,还是在骗吃骗喝呢?
年3月刊发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PLOSBiology)的论文从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身上找到了答案。来自伯尔尼大学的卡琳·施内贝格尔(KarinSchneeberger)等人发现,野生型褐家鼠仅仅通过嗅觉信号,就能判断同伴是饥是饱,从而调整提供帮助的程度。
褐家鼠
Wikipedia,AnemoneProjectors/CCBY-SA(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