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这句话在爱因斯坦身上应验了,在爱因斯坦拼命求职的时候,韦伯教授可能没有替他说好话,但这只是爱因斯坦的猜测,但同窗好友格罗斯曼却实实在在的帮了他一个大忙。格罗斯曼的父亲交际颇广,在儿子的要求下找上了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哈尔局长的后门,于是乎伯尔尼专利局为爱因斯坦一路绿灯,搞了一个萝卜招聘。为啥说是萝卜招聘呢?这个岗位是为爱因斯坦量身定制的啊,从招聘条件里面就能看出来,比如说候选人不需要拥有博士学位(爱因斯坦当时还不是博士),而却需要学过物理学,对电器工程比较熟悉。要知道当时大学毕业的人不是很多,不像现在满大街都是本科学历的人,学过物理学的那就更少了,而且满足条件的人一般都有工作了,因此爱因斯坦几乎是没有竞争对手的。但从另一个方面说,伯尔尼专利局可能还真需要一个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我们想想当时的时代背景,那正是电气工程飞速发展的时候,爱迪生的电灯刚刚照亮了世纪之交的黑暗,爱因斯坦是负责专利局物理方面的专利审核工作的,自然需要物理学和电气工程的背景,不然怎么能看懂那些论文呢?还是那句已经熬咸了的鸡汤“机会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图一瑞士伯尔尼
格罗斯曼赶紧告诉爱因斯坦,你的萝卜来了,赶紧投简历应聘吧,爱因斯坦对这位老友真是感激不尽啊!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朋友啊,锦上添花者不乏其人,雪中送碳者能有几个,古今皆然?特别是爱因斯坦正在点背的时候,真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了。爱因斯坦马上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怀着身孕的“多莉”,可是米列娃和爱因斯坦都知道,对于一个体面的瑞士公务员而言,怎么能未婚同居呢,同居也就罢了,居然还未婚先孕。于是可怜的米列娃只能悄悄的在父母家里养胎,盼望着她的乔尼能抽空来看她一眼,可是爱因斯坦一直也没有去看她。那他在干什么呢,当时瑞士公务员系统的办事效率也是低的出奇的,从爱因斯坦应聘通过到正式审核完成,得足足一年的时间,为了能看到黎明的太阳,最暗的黑夜也得熬啊,况且爱因斯坦的心中已经升起来希望的火光。为了生计,爱因斯坦就在一所学校做了兼职老师,每个月挣法郎。爱因斯坦是个老实人,更是一个聪明人,于世他想直接跳过学校,私下给学生补课,这样不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嘛。可是被校长发现了,校长火很大,爱因斯坦也不是白给的,好吧,老子不干了还不行吗?这一招果然奏效了,校长尼斯不得不让步,爱因斯坦跟米列娃分享了这个胜利消息,他说“放肆无理万岁!”
年6月16日,瑞士联邦委员会正式聘任爱因斯坦为联邦专利局三级技术专家,年薪法郎,也就是说爱因斯坦的工资至少翻了一倍,虽然爱因斯坦是淡泊金钱的人,但过日子总得有钱啊,这回生活上是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可是,爱因斯坦还没有完全从好消息中脱离出来,一个坏消息就传来了,这年的10月份,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病情恶化,爱因斯坦请假离开伯尔尼,专程赶到意大利的米兰,陪着父亲走过人生最后的时刻,赫尔曼是一个坚强而独立的人,他要求所有的人都离开房间,这样他就可以一个人离开人世了,这就是人的一生,大张旗鼓的来,悄无声息的走。
人总要和这个世界达成妥协,同时也是同自己达成妥协,临终之前,赫尔曼最终同意了阿尔伯特和米列娃的婚事,年圣诞节之后,他两在伯尔尼的户籍登记处办完了手续,然后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双方的父母都没有到场,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位新人的心情。爱因斯坦毕竟是爱因斯坦,本色不变,在新婚之夜,他又忘带了钥匙,于是女房东被从美梦中叫醒,我估计她当时一定在考虑是不是要换个租客了。
年,爱因斯坦除了找到工作之外,还干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成立了一个叫做“奥林匹亚科学院”的组织,这个组织的成员有莫里斯·索洛文,康拉德·哈比希,年纪最轻的爱因斯坦被推选为院长,当然,院长不是白当的,爱因斯坦的家就成了奥林匹亚科学院的活动中心。奥林匹亚科学院除了讨论各种物理学相关的问题之外,讨论最多的是哲学问题,从康德到休谟,从斯宾诺莎到马赫,到庞加莱,无所不包。这其中马赫的哲学观点对爱因斯坦的影响最大,马赫认为“只有当概念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概念同这些对象具以对应起来的规则能够被显示出来时,概念才是有意义的。”马赫嘲笑牛顿的“绝对空间时一种概念畸形,是纯粹的臆想出来的东西,在经验中不可能有对应”。另一位影响了爱因斯坦的哲学家是斯宾诺莎,他让爱因斯坦产生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一旦我们彻底了解自然律,就会明白,原因和结果是不可变的,上帝不投骰子,不会有任何事件随机或不确定的发生。这一点使爱因斯坦一辈子都不能接受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他和波尔争论了一辈子,到死都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
每当“奥林匹亚科学院”举办“重大学术活动”的时候,米列娃就会准备好香肠,茶水,甚至一开始还参与他们的讨论,可是到后来随着讨论到内容越来越深刻,米列娃就越来越擦不上嘴了,因此爱因斯坦夫人也就越来越郁闷,为啥呢?米列娃虽然身为女子,却有一颗男人的心,还记得她的抱负吗,要在男性为主体的科学界扛起一面女性的大旗,女子能顶半边天,谁说女子不如男?
也许有人会觉得,作为公务员的爱因斯坦,工作自然非常清闲,一份报纸,一杯茶水,一天就过去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爱因斯坦虽然是三级专利审查员,干的却是高智商的工作,你想想看,没有三把神沙,不敢倒反西岐,既然是专利申请书,自然是有所创新的,不整明白了,随便通过或者随便毙掉都是风险很大的啊,这份工作可是来之不易啊!因此,爱因斯坦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飞快的转动大脑,开各种脑洞,让那些机械装置,电子线路在脑子里转起来,后来爱因斯坦称之为图像化思维,这就相当于不用语言了,直接通过画面思考,效率不知道高了多少倍。也就是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的时候,爱因斯坦养成了做思维实验的习惯,实际上思维实验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候他最爱思考的问题就是:如果以光速追着一道光奔跑,将会看到什么呢?如果是别人,这个念头可能会在脑海里停留三天两日,也就作罢了,可是爱因斯坦一思考就是十年,直到狭义相对论诞生为止。
爱因斯坦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一旦适应了伯尔尼的专利审查工作,很快原本需要一天的工作量,他完全可以在半天就搞定了,剩下的时间就是研究自己最为感兴趣的物理学问题了。由于是理论物理,研究起来也就比较省事,不需要任何实验设备,一支笔,几张稿纸就可以搞定了,不过爱因斯坦是个老实人,虽然自己工作做完了,但在办公室研究物理学还是有点看起来不务正业,于是他得留心专利局的局长哈勒尔是不是从这边溜达过来了,一旦瞥见哈勒尔德影子,爱因斯坦便把稿纸塞进抽屉里,长吸一口气,用肚子悄悄的把抽屉顶上。可能是由于爱因斯坦的工作做得很出色,也可能是有格罗斯曼父亲的面子,局长大人对爱因斯坦的这些小伎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他对物理学也有浓厚的兴趣,还会偶尔和爱因斯坦一块讨论理论物理学的问题,他定然想不到,自己的这座小庙里居然养着一尊大神。
年,德高望重的开尔文勋爵在在英国科学促进会举行的演讲中说:“当前,物理学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发现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把测量做得越来越精确而已。”当时看起来的确如此,这也是有一个认知过程的转变的。现代物理学走在前面的是伽利略,伽大师认为,运动是相对的,假如你喝醉之后不省人事,有好事者将你抬到了是江面上平稳行驶的一条船上,而且这条船的船舱是用黑布严严实实的包起来的,待你酒醒之后,你就没法判断这条船是运动和或者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只要选择一个方便计算的坐标系就可以了。相对于船,江岸是运动的,相对于江岸,船是运动的。伽利略的观念很好理解,我们中学的时候就学过的。但后来出了一位更牛逼的人物,那就是艾萨克·牛顿,牛老爵爷认为,运动不能随随便便的在所谓的相对的等效的坐标系直接切换的,必然有一个坐标系是绝对的,其他所有的运动都是相对于绝对空间的运动。那这个绝对的东西是什么呢?当时的人们认为是以太,甚至当时的人们认为光就是在以太中传播的,就像空气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一样,以太就是光得以传播的介质。牛顿为了说明他的绝对运动理念,引入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水桶实验。
一个木桶盛了多半桶水,这时候水面是平的,然后木桶开始缓缓的绕着中轴线转动,假定在桶壁上装有一天摄像头,自然摄像头相对于桶的位置是不发生变化的,可是转起来之后,从摄像头中就可以看到,水面不是平稳的了。牛顿认为水面只有在水桶静止时才是平的,其他时候都是弯曲变形的。这就说明水的运动倾向不依赖于水相对于周围事物的运动,而是取决于某个绝对的参考系,也就是绝对空间。
而马赫则完全不这么认为,在马赫的眼中,所有的运动都是相对的,所有的坐标系都是平等的,并没有什么绝对坐标和绝对时空的存在。马赫是一个通晓物理学的哲学家,我们说到战斗机的时候,都说飞行速度是多少多少马赫,也就是多少倍音速,这就是以马赫的名字命名的。爱因斯坦是马赫哲学的粉丝,他深信马赫的相对运动理论,但马赫却并不买爱因斯坦的帐,他到死都不承认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不过他死的很早,那时候爱因斯坦的理论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由此乐见,真理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没有哪个人可以牢牢的掌握真理,总是在不经意间,真理就逃掉了。爱因斯坦老是在琢磨,如果一个人以光速追着一束光跑,那会看到什么情况呢?
思考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此时的爱因斯坦生活在幸福之中。工作搞定了,养家糊口不成问题,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聚拢了,那就是“奥林匹亚科学院”,不仅如此,米列娃还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家伙后来被命名为汉斯·爱因斯坦。年,厚积多年的爱因斯坦终于爆发了,这一年他写了21篇论文,其中有4篇是跨时代的,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这哥们才26岁。
第一篇是关于光电效应的,正是以这篇论文为“根据”,好不容易,瑞典皇家科学院给爱因斯坦颁发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二篇是关于计算原子大小的。这篇论文帮助他获得了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当时的博士学位不像现在需要读个四五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干够了活才可以。当时只需要一篇论文,学校的教授们开个会,觉得质量不错,结论很靠谱,基本上就可以了。话说爱因斯坦第一次申请博士学位也是被毙掉的,第二次是通过这篇论文终于获得认可了。这又是一个励志故事哈,博士果然不是好拿的。
第三篇是关于布朗运动的。这一篇使他成为了统计力学的创始人之一。
第四篇是讲电动力学的,《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终于发表了,不亚于一声闷雷平地响起啊。一开始大家都有点发蒙,也没当回事,后来一些明白人反映过来了,这个不得了,这是毁三观的事情啊!于是大家想知道这位大神在哪个庙修行啊,不在这个大学,不在那个大学,最终真相大白了,原来是伯尔尼专利局的一个三级审查员啊,谁说庙小养不了大神仙?
图二闵可夫斯基
当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任教的闵可夫斯基得知这件事后,简直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没想到自己的学生当中藏龙卧虎啊,而且这位大神不是别人,是那个成天翘课的爱因斯坦,真有点匪夷所了。闵可夫斯基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正确的,于是在自己的课堂上就开始传播爱因斯坦的理论,闵可夫斯基绝对是一位好老师,他迫不及待的想让自己的学生接受最先进最前沿的理论。
图三希尔伯特
同时还有一位大拿,也注意到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卫·希尔伯特,后来在广义相对论的发现权上,希尔伯特对爱因斯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威胁,不过最终希尔伯特还是非常大度的宣称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功劳,该理论的发现权属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