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眼睛昨天突然就看不到东西了,我有糖尿病十几年了,以前看了医生说没事,这几年看东西越来越模糊,昨天突然就看不到了,怎么回事?吃药可以好吗?还是得做手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我国乃至世界工作人群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
目前,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以严格的系统治疗及血糖控制、激光光凝、玻璃体腔药物注射、玻璃体切割术为主要手段,根据病情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或者联合治疗才能为患者带来最佳治疗效果。
那么,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大家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
1.糖尿病患者能做眼部手术吗?
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分为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现新生血管后,可出现玻璃体积血,机化膜、黄斑前膜形成,甚至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一系列严重眼部并发症,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出现这种情况后,视网膜光凝已不可能进行,注射药物也已无法控制疾病进展,此时的最佳治疗方案为行玻璃体切割术。
通过玻璃体切割术能清除积血、解除牵拉、平复视网膜,从而有效地控制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情、提高视力、预防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的发生。
经常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被告知需要手术时,常常担心,会问“得糖尿病的人可以做手术吗?”其实,控制血糖血压等全身情况后是可以行手术治疗的。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如果病情恶化会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2.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方式和目的
玻璃体切割手术除了切除积血混浊的玻璃体外,术中通常需要联合全视网膜进行光凝治疗预防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病情严重时会眼内填充气体或者硅油。
手术的目的是及时有效的切除玻璃体内积血和机化物,解除机化条索对视网膜的牵拉,并置换出含有大量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玻璃体,使视网膜解剖复位,抑制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的发展,挽救患者残余有用的视功能,并避免进一步的并发症,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
同时,由于清除了浑浊积血的玻璃体,或者通过手术中剥离黄斑前膜等处理,有可能能够减轻黄斑水肿,减小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从而提升患者视力。
玻璃体切割术示意图
3.抗新生血管药物
严重的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中容易渗血、出血,严重影响术野的可视性,止血过程不仅增加器械进出玻璃体腔的次数,还延长手术时间。因此手术前1周内可以应用抗新生血管药物(如康柏西普、雷珠单抗)抑制新生血管、减少术中出血、降低纤维增生膜与视网膜的粘连,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后出血等并发症,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助力。
应用抗新生血管药能提高手术效率并减少并发症
4.玻璃体切割手术常见并发症
现代玻璃体切割术已发展为微创手术,手术成功率越来越高,让更多晚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患者重见光明或者阻止了疾病的发展、恶化。但是,和任何手术一样,术中术后仍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术后早期可出现低眼压、高眼压、眼内炎、脉络膜上腔爆发性大出血等,晚期可出现并发性白内障、玻璃体再次出血、视网膜再次脱离等,因此,该手术需要把握良好的手术时机、成熟的手术技巧,以减小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近年来,23G、25G玻璃体切割手术使用更精巧的仪器及套管,有效性和安全性更高,去除复杂的纤维血管膜变得更为有效,可加快伤口愈合,降低了手术后炎症和不适反应,更加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玻璃体切割术在晚期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治疗作用显然很重要,术后视觉的变化与视网膜的状况紧密相关。
在临床治疗中,是否予以联合治疗等,需医生和患者共同权衡利弊后,予以最佳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达到最佳疗效。
手术应医患共同权衡利弊使用最佳方案
最后请各位糖尿病病友切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防治仍是重中之重,不要像文章开头提到的患者早期没有定期复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使视力发生不可逆性丧失。一旦出现玻璃体积血伴有大量增殖膜、牵拉、视网膜脱离等应尽早手术、避免进一步的视力丧失和并发症的出现。
预防才是王道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